imomo植物識別

豆類作物葉片鐵鏽紅是什麼原因?


  • 豆類作物葉片出現鐵鏽紅症狀,這是豆類鏽病的主要發病特徵,由此可見,豆類作物是得了鏽病病害;豆類鏽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在高溫高溼的條件下,最容易發病,靠風媒蟲媒和勞動工具,雨滴濺起的水花傳播,將鏽病菌核孢子感染給當季豆類作物;豆類鏽病發生的原因是種子帶菌,土壤帶菌,種植園帶菌,連作種植,過度密植,高溫高溼等。

豆類作物鏽病症狀

  • 豆類鏽病在作物生長全程均可發病,常見鏽病侵害植株的葉片,葉莖和果實;初始可見葉片上有1毫米左右的黃白色斑點,斑點有微微隆起;病斑隨著時間逐漸擴大,慢慢轉化成黃褐色病斑,再轉化成紅褐色,紫褐色斑塊,病斑逐漸擴大;當病斑重疊連線後,形成區域性或者整片葉片紅褐色葉面,遠看像鐵鏽狀;如果葉莖或者果實感染了鏽病,初始也會出現黃白相間的斑點,接著進展成紅褐色或者紫褐色的病斑,病斑有隆起;一般鏽病從下部葉片感染,逐漸向上蔓延,發病較早的葉片容易失去水分乾枯脫落,感染鏽病的植株矮小,生長緩慢,容易落花癟莢落莢,發病嚴重的植株逐漸失去生殖能力,造成品質下降和產量減少。

豆類作物鏽病發生規律、

  • 豆類作物鏽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鏽病菌核孢子寄生在病殘體或腐殖物裡在土壤裡越冬,當溫度達到15至24度的時候,溼度達到80%的情況下,鏽病菌核分生孢子分裂出單胞鏽菌,尋找到新生寄主,隨之感染當季植株;因此,高溫高溼是鏽病菌核發生的誘發環境,而高溫降雨和連續陰雨是鏽病發生的關鍵因素;其次,種植密度過大,植株之間通透性差是鏽病感染傳播的主要因素。

豆類作物鏽病傳播途徑

  • 豆類鏽病鏽菌孢子在高溫高溼條件下形成活躍分生孢子,感染給新生寄主,通過風媒,蟲媒傳播蔓延;還可通過勞動工具,勞動者的勞動過程傳播給當季植株;另外,分生孢子還可通過動物穿行遺留的毛髮,雨滴濺起的泥土,雨水淹漬到植株毛孔,都可感染傳播給其它植株。

豆類作物鏽病發生原因

  • 一,高溫高溼;高溫高溼是豆類作物發生鏽病的主要誘因;當夏生鏽菌在15至24度,溼度在80%以上,是鏽病發生的活躍期;夏季雨季雨量大,陰雨連綿,雨期時間長,鏽病的發生機率高,傳播速度快,感染面積大,危害程度也高。

  • 二,種子含菌;如果豆類作物種植時,採用上一季曾經感染過鏽病的種子,或者種子在採集過程中,儲藏過程中,受到鏽病菌害感染,在下一季種植過程中高溫高溼條件下,鏽病菌核孢子在適宜環境下形成分生孢子尋找到新生寄主,就會感染給當季植株。

  • 三,種植園有菌源;如果豆類作物種植地,在上一季種植過程中,曾經發生過植株鏽病感染;且種植園裡遺留上一季感染的腐殖物或者病殘體,這些病殘體寄生鏽病鏽菌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在適宜環境下。可重複感染新生植株。
  • 四,土壤帶菌;如果種植豆類作物的土壤,在上一季種植過程中,發生過植株感染鏽病,且有病殘體或者腐殖物遺留在土壤裡,造成土壤中含有鏽病鏽菌越冬;而在第二年種植時候,土壤沒有經過滅菌處理,當環境適宜的時候,就會滋生鏽病鏽菌感染新生植株。
  • 五,連作種植;如果豆類作物連作種植三年以上,就會增加豆類作物感染鏽病的概率;連作種植豆類作物,會造成土壤形成疲勞期,土壤新鮮感降低,土壤活性下降,土壤惰性程度增加,土壤容易滋生病蟲害。
  • 六,種植密度過大;如果豆類作物的種植密度過大,造成植株葉片過密,通風不暢,土壤長期處於潮溼環境,在高溫高溼條件下,就容易滋生各種病蟲害,也包括鏽病感染和蔓延。

豆類作物鏽病防治措施

  • 一,優選品種;預防豆類鏽病的發生,可選擇抗病能力強,抗逆能力強的品種;種源採用上一季植株健壯,未曾感染病蟲害的植株,成熟度高的種子作為當季種源,種子在採集,儲存過程中未曾感染鏽病鏽菌。

  • 二,避免連作;種植豆類作物,避免在連續三年種植豆類作物的土壤中種植;通過歇茬,換茬種植豆類作物,以此恢復土地活性,提升土壤新鮮度,提高土地效能。

  • 三,浸種除菌;豆類作物在種植之前,需要對當批種子浸種滅菌處理;一般情況下,種子需要在陽光下照射6小時,然後使用50度作用的熱水浸泡30分鐘,再放置到涼水裡浸泡12至24小時,根據品種不同使用藥物不同的藥物浸種10分鐘,以此預防種子帶菌播入土壤。

  • 四,種植園滅菌;如果豆類作物種植地上一季曾經發生過鏽病感染,需要在收穫後,將發生鏽病的病殘體全部清理出田園;在種植之前,可使用70%的甲基託布津溶液1000倍,或者50%的多菌靈800倍液,對種植園周圍和附屬設施噴施滅菌處理後再種植。
  • 五,土壤滅菌;如果種植豆類作物的種植地,在上一季曾經發生鏽病感染,在種植之前,或者在整地翻地之前,使用50%的多菌靈可溼粉劑1000倍液,對土壤表層均勻噴施後30分鐘內,即刻深翻作滅菌處理。
  • 六,高壟開溝培植;種植豆類作物,可採用高壟培植,開溝培植的發法預防鏽病的發生;高壟開溝培植,方便排水,減少淹漬;可增強土壤光照程度,改善植株之間通風條件,減少豆類作物鏽病發生機率。
  • 七,合理密植;豆類作物合理密植可預防鏽病發生機率;豆類作物合理密植,可改善植株之間的光照程度,提升植株底部通風效能,減少葉片過密遮擋光合作用;合理密植可提升植株抗逆能力和抗病能力,減少和抑制鏽病的發生和蔓延。
  • 八,清除病株;如果豆類作物單發或者局部發生鏽病,可將感染病株直接拔除,並帶出種植地,到遠離的安全地方深埋或者焚燒處理,然後使用50%的萎鏽靈1000倍液對染病植株周圍噴施預防鏽病蔓延。
  • 九,錯期種植;對於易感染鏽病的豆類作物,可採用錯期種植的辦法早播或晚播,避開豆類作物鏽病高發期,也就是避開鏽病易發的溫溼度適宜傳播期和雨季滋生期;這樣可減少豆類作物鏽病發生機率。
  • 十,藥物抑制;如果豆類作物已經感染了鏽病,且已經傳播蔓延;可使用15%的粉鏽寧1500倍液噴施,或者使用50%的萎鏽靈1000倍液,或者75%的百菌清750倍液,或者40%的福星乳油8000倍液,50%的硫磺懸浮劑300倍液噴施,對豆類鏽病發生和蔓延均可起到很好的預防和抑制作用。

結論

  • 綜上所述,豆類作物葉片上出現鐵鏽紅,這是豆類作物鏽病的症狀,由此可判斷,此作物已經感染了鏽病;豆類鏽病發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豆類作物在種植時種子帶菌,土壤帶菌,種植園帶菌,土壤連作,種植密度過大,高溫高溼等原因造成的;種植戶在辨別作物鏽病發生的原因後,可採用綜合農業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預防和抑制豆類作物鏽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