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給罌粟背鍋的虞美人是怎樣的存在?
答案
在中國古代,虞美人是一種很常見的詞牌名,相信大家都讀過不少。那麼這個總給罌粟背鍋的虞美人是什麼呢?其實它是一種觀賞性的花卉,也被稱作麗春花、百般嬌或者是賽牡丹。它還和罌粟有點親戚關係。(虞美人)
(罌粟)虞美人來自罌粟科罌粟屬。罌粟因可以提取毒品而備受指責,更被稱為「惡之花」。虞美人實際上只是一種觀賞性花卉,並不可以用來製作毒品。不過虞美人的外觀和果實都和罌粟很相似,最大的差別就是前者身披明顯密集的剛毛,花朵比較小,後者全株光滑無毛且覆蓋有一層白粉,花朵比較大。於是虞美人時不時就給罌粟背鍋。當大家瞭解並抵制罌粟時候,經常把鮮紅的虞美人也當做是惡之花一起抵制了。
虞美人和罌粟都是從歐洲傳入我國的。虞美人因其的花瓣隨風招展時就如女子跳舞而得名。英語「poppy」一詞被用來泛指罌粟科罌粟亞科種類。罌粟科罌粟亞科下每一種具體的種類都有自己的名稱,虞美人的學名是Papaverrhoeas,簡稱為corn-poppy,翻譯成中文時一不小心就被翻譯成了罌粟。
在歐洲,虞美人還被稱作「Flanders Fields Poppy「,這個名稱來自於加拿大詩人約翰.麥克雷的詩作《在弗蘭德斯戰場》。一戰時期,一片狼藉的戰場上長滿了開著鮮紅花朵的虞美人。約翰.麥克雷在一戰時曾任軍醫赴往弗蘭德斯,當他看到開在流淌著鮮血的土地上出來鮮紅欲滴的虞美人花朵時觸景生情寫下了著名的《在弗蘭德斯戰場》(In Flanders Fields)。詩以逝者的口吻寫到:“如果你們對我們這些死者背信棄義我們將不會安息儘管虞美人花依然生長在弗蘭德斯的原野上。」這首詩影響很大,虞美人花逐漸成了代表陣亡將士的一個文化符號。西歐各國將其作為戰爭的紀念物,比利時更將虞美人作為國花。在每年11月11日的停戰紀念日上,各國政要、老兵以及民眾們或胸前佩戴或手持一朵虞美人,以表示追思之意。
2014年是一戰爆發的一百週年,陶瓷藝術家 保羅.康明斯(Paul Cummins) 與舞臺設計師湯姆.派珀(Tom Piper)攜手在倫敦塔周圍佈置了888246朵陶瓷虞美人,以紀念英國及其殖民地的888246名陣亡士兵。這些虞美人以每支25英鎊的價格出售,所得的錢款被用於慈善事業。草木無情,人有情,虞美人所帶有的符號其實是人們的情感。參考資料:胡慧娟:《罌粟與虞美人的鑑別》,《中成藥》1997年第10期。紐約時報中文網編輯部:《紐約時報特輯:回憶百年一戰》,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