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mo植物識別

種植過程中土壤容易惡化,如何給土壤培肥?


「改土」,農作物栽下後會因為土壤耕層淺、結構不良、肥力低、有機質含量少、酸鹼度不適宜而生長不良。因此應針對存在的具體問題,及早採取以下措施進行土壤改良。

1 加深耕作層

對坡度較大、水土流失嚴重、耕層淺的種植園,可補修梯地或挖「魚鱗臺」,用以降低坡水流速,從而減少表層熟土沖刷流失,同時深耕檯面行間,重施農家肥,翻壓綠肥植物,並進行合理間作,以加深土壤活動層,加速土壤熟化,使其逐步變成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園地。

2 改良土壤結構

結構性差的重黏土、重沙土和沙礫土,進行「客土摻和」,即重黏土摻砂土,重砂土摻黏土、塘泥和河泥,沙礫土除去大礫石摻塘泥或黏土,再重施有機肥,進行合理間作,就可慢慢改良成結構性良好的土壤。

3 增施有機肥

有機質分新鮮有機物和腐殖質兩大類,是土壤中特有的有機體。有機質含量多少是判斷土壤肥力的重要標誌,也是保證農作物生長良好的重要條件。

4 調節酸鹼度

不同農作物適應的土壤酸鹼度不同。

pH值為6時,磷的有效利用最大,此時磷以磷酸一鈣的狀態存在。pH值小於5.5時,土壤中的氧化鋁和銨離子的危害作用最強,可使磷變成難溶性的磷酸鋁而不能被根系吸收。

調節方法:除做好水分管理、翻壓綠肥植物和增施有機肥外,還應多施鹼性和微鹼性化肥以及菌肥。

多施有機肥和酸性化肥,如過磷酸鈣、硫酸鉀等;建立灌排系統,種植綠肥植物,減少水分蒸發,勤中耕,切斷土壤毛細管,降低水分蒸發量,防止鹽鹼上升;使用菌肥,通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分泌物的調節降低土壤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