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mo植物識別

阿司匹林作為解熱鎮痛類藥品在國外是常用藥,為什麼在國內藥房很少被推薦?


阿司匹林是一種解熱鎮痛抗炎藥,按照化學結構分類,屬於水楊酸類,主要通過抑制環氧合酶的活性,從而干擾致熱、致炎、致痛物質前列腺素的合成,發揮解熱、抗炎、抗風溼和鎮痛作用,同時小劑量的阿司匹林還可以抑制血小板的環氧合酶,從而減少血栓素的生成,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目前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普通感冒或流感所引起的發熱,緩解頭痛、牙痛、肌肉痛、痛經和神經痛等慢性鈍痛,治療風溼性或類風溼性關節炎等風溼病,以及預防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動脈血栓事件。

小劑量的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預防動脈血栓的作用,目前在國內藥房中仍然是常用藥,有動脈血栓高危風險的患者需要長期服用,但是作為解熱鎮痛抗炎藥,目前臨床上很少使用阿司匹林,這是因為一方面,阿司匹林不良反應較多,大劑量使用,安全性令人堪憂,比如大劑量服用阿司匹林可在區域性刺激胃黏膜,並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前列腺素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造成胃黏膜損傷,嚴重者可引起胃、十二脂腸潰瘍,甚至出血、穿孔,此外,阿司匹林還可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功能,造成出血,以及引起「阿司匹林哮喘」,發生腎損傷,甚至引起水楊酸反應和瑞夷綜合徵等嚴重不良反應。

另一方面,阿司匹林是一個百年經典老藥,隨著時間的推移,臨床上湧現出許多安全性更好,療效更佳的解熱鎮痛抗炎藥,例如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的解熱作用與阿司匹林相當,甚至更強,而在安全性方面不良反應更少,耐受性更好,嬰幼兒和孕婦也可以服用,目前已取代阿司匹林,成為臨床上首選的解熱藥物,再如尼美舒利、塞來昔布、氯諾昔康等藥物,與阿司匹林相比,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抗炎作用卻是阿司匹林的十倍,甚至幾十倍,目前已取代阿司匹林成為臨床上主要的抗炎、抗風溼藥物。

總之,阿司匹林過去常常作為解熱鎮痛抗炎藥應用於臨床,但是後來發現大劑量服用阿司匹林不良反應發生率高,耐受性不佳,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臨床上出現了很多安全性和有效性俱佳的解熱鎮痛抗炎藥,所以目前阿司匹林很少被推薦用於解熱鎮痛抗炎,國外也是同樣的情況,因為無論怎樣,用藥安全都是最重要的,也是每一位醫生和藥師選擇藥物的初衷。

參考文獻:

中國國家處方集(20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