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缺鎂症狀及酵素菌肥在作物缺鎂方面的防治
大田作物缺鎂症狀
大田作物缺鎂時,通常是下部老葉的葉脈間褪綠黃化。闊葉類作物多為全葉均勻褪綠,部分由邊緣開始,逐漸向中心擴充套件,有的作物葉片還有斑點或斑塊狀黃化,但葉脈均為綠色。禾穀類作物缺鎂,葉脈失綠,形成黃綠相間的條紋葉。
棉花 缺鎂時,葉片失綠,脈間出現斑塊,植株發育遲緩。老葉葉脈間失綠,網狀脈紋清晰可見,症狀自上而下發展,由葉緣向中心開始出現紫色斑塊甚至全葉變紅,葉脈保持綠色,下部葉片提早脫落。
菸草 缺鎂時,首先出現在下部老葉上,且多發生在旺長植株上。下部葉片尖端、邊緣和脈間失綠,葉脈和周圍保持綠色,失綠肥部分迅速蔓延到整個葉片。嚴重時,下部葉片變成白色,極少數乾枯或產生壞死斑點。花生 缺鎂時,老葉邊緣失綠,向主葉脈逐漸擴充套件,而後葉緣部分變為橙紅色。
大豆 生長前期缺鎂,脈間失綠變為黃色,並帶有一些棕色小斑點。生長後期缺鎂,葉緣向下捲曲,邊緣向內逐漸變黃,以至整張葉片呈橘黃色或紫色或紫紅色。
油菜 缺鎂時,苗期子葉背面及背面邊緣出現紫紅色斑塊,中後期下部葉片葉緣及脈間失綠,逐漸向內擴充套件,失綠部分由淡綠色變成黃綠色,最後為紫紅色,植株生長受阻。甘蔗 缺鎂時,老葉上首先出現脈間失綠斑點,再變為棕褐色,隨後這些斑點連線成大塊鏽斑,莖稈細長。玉米 缺鎂時,幼苗上部葉片發黃,葉脈間出現黃白相間的褪綠條紋,下部老葉片尖枯死,全株葉脈間出現黃綠條紋或矮化。
(二)蔬菜缺症狀
蔬菜作物尤其是果菜類和豆類,由於結果多、產量高,每年都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鎂。蔬菜缺鎂時,一般是植株下部葉片脈間失綠肥黃化,有時伴有橘黃、紫紅等雜色。果菜缺鎂症通常出現在果實附近的幾張葉片上,這是因為葉片中的鎂轉運到果實中,供應果實發育之需所致。
番茄 缺鎂時,葉片沿主脈兩側葉肉呈斑塊狀黃化,葉尖、主脈和側脈仍保持綠色。果實膨大期易發生。
茄子 缺鎂時,脈間均褪淡黃化,但圓茄和長茄表現的症狀略有不同,圓茄為葉周均勻失綠,葉脈保持綠色,呈明顯的網狀花葉;而長茄則沿葉脈附近黃化,再向葉肉發展。茄子缺鎂發生在始收期。
辣椒 缺鎂症常始於結果期,葉片沿主脈側黃化,逐漸擴充套件到全葉。坐果越多,缺鎂越嚴重。馬玲薯 缺鎂時,老葉的葉尖、葉緣及葉脈間失綠,並向中心擴充套件後期中下部葉片變脆、增厚,嚴重時植株矮小,失綠葉片變成棕色,壞死、脫落。
黃瓜、絲瓜 缺鎂時,植株下部葉片脈間均勻褪綠,逐漸黃化。尤其是絲瓜葉肉及葉緣呈黃白色乾枯。絲瓜在夏末秋初缺鎂尤為明顯。
西瓜 缺鎂時,老葉易顯現缺鎂症狀,主脈附近葉脈間先變黃,後逐漸擴充套件,致整葉變黃或顯現枯死斑。
菜豆 菜豆極易缺鎂,矮生品種缺鎂時,葉脈之間出現斑點狀黃化,繼而擴充套件至全葉,葉脈仍保持綠色,多發生在結莢期,尤其是在豆莢著生節位上的葉片更易發生缺鎂症狀。蔓生品種缺鎂症也易發生在結莢期,以下部葉多見,葉片從邊緣開始失綠,逐漸呈塊狀黃化,並伴有棕褐色斑塊,葉脈仍保持綠色,葉緣完好。
花椰菜 缺鎂時,老葉脈間黃化,並伴有紫紅、橘黃等雜色,呈現大理石花紋狀斑,以葉片前端最為明顯。
白菜 缺鎂時,葉片失綠,但葉脈仍然保持綠色,基部老葉開始變黃。草莓 缺鎂時,老葉葉緣褪綠,葉脈間出現褐色斑點,有的葉片上或葉緣周圍出現黃暈或紅暈。
(二)果樹缺鎂症狀
果樹缺鎂的典型症狀是下位葉葉肉組織褪綠肥黃化,此症狀多發生在生育中後期,尤其在果實形成後多見。
蘋果 缺鎂時,葉脈間呈現淡綠斑或灰綠斑,常擴散到葉緣並迅速變為黃褐色至暗褐色,隨後葉脈間和葉緣壞死,葉片脫落,頂部呈蓮座狀葉叢。果實不能正常成熟。葡萄 缺鎂時,較老葉片脈間先呈現黃色,後變紅褐色,但葉脈仍為綠色,呈網狀失綠,最後黃化區逐漸壞死,葉片脫落。
李 缺鎂時,老葉失綠,從近葉緣或葉脈間開始發黃,嚴重時老葉出現水漬狀黃褐色枯死斑,葉片提前脫落,花芽形成受阻,產量下降。
杮 缺鎂時,老葉葉脈間失綠,嚴重時,產生紅褐色斑,受害的老葉過早脫落。
綜合防治措施
平衡施肥,提高鎂肥利用率 對供鎂較少的土壤,特別是設施栽培土壤,要控制氮、鉀肥的用量,特別是控制銨態氮用量,以免影響農作物對鎂的吸收。
科學施肥,補充鎂肥 增加酵素菌高溫堆肥,特別是注重酵素菌發酵有機肥的使用,對於防止鎂被土壤固定十分有利。對於酸性土壤,最好施用鎂石灰,既能減弱土壤酸性,又能補充鎂素,每畝用量為50~100千克。對於一般土壤,可用富含鈣鎂磷肥的腐殖酸生物有機肥和酵素菌發酵液肥,並適當補充硫酸鎂,對預防缺鎂症具有良好的作用。在農作物發生缺鎂症狀時,可用酵素菌葉面肥500~600倍液,配合0.5%~1%硫酸鎂,每隔7天噴施一次,連續使用3~4次。最近的研究發現,用硝酸鎂代替硫酸鎂作根外追肥更加有效,其噴施濃度為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