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10大害蟲,危害非常嚴重!防治技術大全看這裡


在玉米的生個生育期中,會有多種蟲害威脅玉米的豐收,下面就把這份玉米10大蟲害寶典奉獻給大家,希望對農民朋友有所幫助:

1. 玉米薊馬

玉米上發生2代,行孤雌生殖,主要是成蟲取食玉米造成為害。在北京地區,盛發為害期約在6月中旬前後,該時正值麥收季節易被忽視而造成嚴重損害。黃朵薊馬主要是苗期為害重,在玉米上以苗期和心時期發生數量較大,過此時期數量漸趨下降。春玉米和中茬玉米在6月下旬已過心葉期或心葉末期時,薊馬便轉向處於苗期的夏播玉米和高梁上為害。

玉米10大害蟲,危害非常嚴重!防治技術大全看這裡玉米10大害蟲,危害非常嚴重!防治技術大全看這裡

形態特徵

雌成蟲分長翅型、半長翅型和短翅型。體小,暗黃色,胸部有暗灰斑。前翅灰黃色,長而窄,翅脈少但顯著,翅緣毛長。半長翅型翅長僅達腹部第5節,短翅型翅略呈長三角形的芽狀。卵腎形,乳白至乳黃色。若蟲體色乳青或乳黃,體表皺榴有橫徘隆起顆粒。蛹或前"蛹"(即第三齡著蟲)體淡 黃色,有翅芽為談白色,蛹塊羽化時呈褐色。

防治攻略

農業防治:合理密植,適時澆灌,及時清除雜草,有效減輕薊馬為害。

藥物防治:當薊馬為害嚴重時應及時噴施藥劑進行防治,可使用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2000倍液,或22%毒死蜱·吡蟲啉乳油2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噴霧。

人工防治:對於已形成「鞭狀」的玉米苗,可用錐子從鞭狀葉基部扎入,從中間豁開,讓心葉恢復正常生長。

2、耕葵粉蚧

玉米10大害蟲,危害非常嚴重!防治技術大全看這裡

耕葵粉蚧危害症狀

危害:主要危害玉米根系。

防治攻略

若蟲時期防治效果最佳,可用40%乙醯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2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500~2000倍液噴施在玉米幼苗基部或灌根。

3、玉米粘蟲

玉米粘蟲是一種玉米作物蟲害中常見的主要害蟲之一。屬鱗翅目,夜蛾科,又名行軍蟲,體長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黃褐色,雄蛾色較深。以幼蟲暴食玉米葉片,嚴重發生時,短期內吃光葉片,造成減產甚至絕收。一年可發生三代,以第二代危害夏玉米為主。天敵主要有步行甲、蛙類、鳥類、寄生蜂、寄生蠅等。

玉米10大害蟲,危害非常嚴重!防治技術大全看這裡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5-17mm,翅展36-40mm。頭部與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黃褐色、黃色或橙色,變化很多;內橫線往往只現幾個黑點,環紋與腎紋褐黃色,界限不顯著,腎紋,後端有一個白點,其兩側各有一個黑點;外橫線為一列黑點;亞緣線自頂角內斜至Mz;緣線為一列黑點。後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漸淡。卵長約0.5mm,半球形,初產白色漸變黃色,有光澤。卵粒單層排列成行成塊。老熟幼蟲體長38mm。頭紅褐色,頭蓋有網紋,額扁,兩側有褐色粗縱紋,略呈八字形,外側有褐色網紋。體色由淡綠至濃黑,變化甚大;在大發生時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汙色,背中線白色,亞背線與氣門上線之間稍帶藍色,氣門線與氣門下線之間粉紅色至灰白色。腹足外側有黑褐色寬縱帶,足的先端有半環式黑褐色趾鉤。蛹長約19mm;紅褐色;腹部5-7節背面前緣各有一列齒狀點刻;臀棘上有刺4根,中央2根粗大,兩側的細短刺略彎。

防治攻略

對成蟲防治,要利用粘蟲成蟲趨光、趨化性,採用糖醋液、性誘捕器、殺蟲燈等無公害防治技術誘殺成蟲,以減少成蟲產卵量,降低田間蟲口密度。幼蟲的防治時間,全省大部分地區為9月上中旬,防治物件田為中遲熟夏玉米田,防治指標為玉米田蟲口密度30頭/百株。選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氯蟲苯甲醯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殺蟲劑噴霧防治,水稻田禁止使用擬除蟲菊酯類農藥。

4、玉米螟

玉米螟俗稱箭桿蟲、玉米鑽心蟲等,屬鱗翅目螟蛾科。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蟲,為害寄主種類多達150種以上,其中玉米為害最重。每年可造成產量損失5一15%。

玉米10大害蟲,危害非常嚴重!防治技術大全看這裡

危害特點

成蟲:玉米螟成蟲體長13一15毫米,體黃色( 雌)或黃褐色(雄)前翅內橫線暗褐色波紋狀,外橫線暗褐色鋸齒狀。

卵:玉米螟卵塊由20一60卵粒呈不規則魚鱗狀排列,單粒卵橢圓形扁平,出產時乳白色(似蠟滴)漸變淡黃色,蟲卵孵化前中央有黑點(俗稱黑頭卵)。

幼蟲:玉米螟幼蟲初孵時體長1.5毫米頭殼黑色,體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蟲體長20一30毫米頭殼棕黑色,體汙白色,體背毛片明顯。

蛹 :玉米螟蛹15一19毫米,紡錘形、黃褐色、體背密佈細小波狀橫皺紋,臀刺黑褐色、端部有5一8根向上彎曲的刺毛。

防治攻略

越冬幼蟲羽化以前,處理玉米、高粱、棉花等越冬寄主的莖稈是消滅越冬幼蟲、壓低越冬蟲源基數的有效措施。3代發生區,儘量擴大夏玉米播種面積,壓縮玉米、高粱、穀子等寄主作物的春播面積,減少第1代玉米螟的食料來源和繁殖場所,以控制第2、3代發生量和減輕對夏玉米的為害。

利用雌蛾喜在高大茂密、生長旺盛的寄主植株上產卵的習性,在春玉米正常播種前1個月左右選擇鄰近越冬場所的地塊種植小面積的誘集帶、誘集田,或對少數早播春玉米田塊加強肥水管理,促其早發,誘集成蟲產卵。

種植抗螟品種是一種經濟、有效、安全的治螟措施。與一些作物的田間管理措施結合實施,尤其是間苗、定苗以及棉花整枝、打杈、去頂心等措施可以直接除蟲除卵,與玉米螟的防治關係更為密切。如第1代玉米螟在棉花苗期為害,可結合間苗、定苗去掉有蟲株;第2代玉米螟低齡幼蟲先在棉花嫩頭、葉柄為害,然後才蛀莖,可結合整枝、打頂去掉有蟲葉柄、嫩尖和枝杈,並帶出田外集中處理,均可明顯減輕玉米螟對棉花的為害。

物理防治:使用高壓汞燈誘蟲,具體方法是:在越冬代成蟲羽化期,將200W或400W的高壓汞燈安裝在村莊內較開闊的地方,燈距150m(用400W的燈泡則為200m)。燈泡應裝在防水燈頭上,用鐵絲固定好,燈下面修一直徑為lm的圓形水池、磚結構和水泥結構均可;亦可在燈下挖一同樣大小的土坑,坑內鋪塑料布,但均以不漏水為準。池內放水6cm深,並加入100g左右的洗衣粉,拌勻。一般每3天換水1次,並另加洗衣粉。如換水時間未到而池中水不足時,可隨時新增。燈泡掛在水池中央距水面15cm處為宜。從越冬代成蟲的羽化初期至末期,每天20:30時半開燈,翌日晨4:00時閉燈。由於誘蛾量通常很大,每天早晨將池中的蛾子撈出深埋。

生物防治:每年4月中旬至5月初越冬幼蟲化蛹前,用白僵菌孢子粉對燒剩的寄主作物秸稈、根茬進行噴粉封垛,菌粉用量為100g/m³,垛面每平方米噴1個點,至垛面可見菌粉即可。或心葉中期將含菌量為100億—500億/g的白僵菌孢子粉0.5kg與skg過篩的煤渣拌勻,製成1:10白僵菌顆粒劑,按每株2g施入玉米心葉內。用8000IU/mg蘇雲金桿菌可溼性粉劑3kg/畝,同10kg細砂拌勻製成顆粒劑,在玉米心葉中期施用,防治效果較好。採用夏玉米間作綠豆,增加自然界赤眼蜂等螟卵寄生蜂的種群數量,控制螟害的發生。或大量飼養繁殖釋放寄生蜂治螟。此外,還可利用玉米螟的性資訊素誘殺雄蟲或投放大量性資訊素,使雄蟲難以找到雌蟲,無法交尾。玉米螟防治的最佳適期為心葉末期,也就是大喇叭口期,即防治玉米螟的關鍵時期。

藥劑防治:心葉末期噴灑蘇雲金桿菌、白僵菌等生物農藥,或選用四氯蟲醯胺、氯蟲苯甲醯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殺蟲劑噴施。

5、蝗蟲

蝗蟲是蝗科,直翅目昆蟲。俗稱「蚱蜢」,種類很多,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分佈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

玉米10大害蟲,危害非常嚴重!防治技術大全看這裡

形態特徵

口器堅硬,前翅狹窄而堅韌,蓋在後翅上,後翅很薄,適於飛行,後肢很發達,善於跳躍。

防治攻略

農業防治: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做到大面積荒灘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佈局,減少蝗害。

生物防治: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藥,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大面積施用蝗蟲微孢子蟲。

藥劑防治:大面積使用藥劑防治蝗蝻應掌握蝗蟲在3齡以前。用75%馬拉硫磷乳油進行超低容量或低容量噴霧。飛機防治每畝用60~70克;地面噴霧,每畝用75克,或用45%馬拉硫磷乳油地面超低容量噴霧,每畝用75~100克,或20%敵馬合劑,每畝用100克或1.5%林丹粉劑,每畝用1.5~2千克噴粉。

6、玉米蚜

玉米蚜,有害生物,可為害玉米、水稻及多種禾本科雜草。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葉中為害,抽穗後為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礙生長,還能傳播多種禾本科穀類病毒。天敵有異色瓢蟲、七星瓢蟲、龜紋瓢蟲、食蚜蠅、草蛉和寄生蜂等。

玉米10大害蟲,危害非常嚴重!防治技術大全看這裡

形態特徵

無翅孤雌蚜體長卵形,長1.8mm至2.2mm,活蟲深綠色,披薄白粉,附肢黑色,複眼紅褐色。腹部第7節毛片黑色,第8節具背中橫帶,體表有網紋。觸角、喙、足、腹管、尾片黑色。觸角6節,長短於體長1/3。喙粗短,不達中足基節,端節為基寬1.7倍。腹管長圓筒形,端部收縮,腹管具覆瓦狀紋。尾片圓錐狀,具毛4至5根。

有翅孤雌蚜長卵形,體長1.6mm至1.8mm,頭、胸黑色發亮,腹部黃紅色至深綠色,腹管前各書有暗色側斑。觸角6節比身體短,長度為體長的1/3,觸角、喙、足、腹節間、腹管及尾片黑色。腹部2至4節各具1對大型緣斑,第6、7節上有背中橫帶,8節中帶貫通全節。其他特徵與無翅型相似。卵橢圓形。

防治攻略

農業防治:採用麥棵套種玉米栽培法比麥後播種的玉米提早10至15天,能避開蚜蟲繁殖的盛期,可減輕為害。

在預測預報基礎上,根據蚜量,查天敵單位佔蚜量的百分比及氣候條件及該蚜發生情況,確定用藥種類和時期。

藥劑防治:蚜蟲盛發初期噴施噻蟲嗪、吡蟲啉、吡蚜酮等藥劑。

7、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Beet armyworm)學名Spodoptera exigua Hiibner 俗稱白菜褐夜蛾,隸屬於鱗翅目、夜蛾科,是一種世界性分佈、間歇性大發生的以危害蔬菜為主的雜食性害蟲。對大蔥、甘藍、大白菜、芹菜、菜花、胡蘿蔔、蘆筍、蕹菜、莧菜、辣椒、豇豆、花椰菜、茄子、芥蘭、番茄、菜心、小白菜、青花菜、菠菜、蘿蔔等蔬菜都有危害。

玉米10大害蟲,危害非常嚴重!防治技術大全看這裡

形態特徵

幼蟲體色變化很大,有綠色、暗綠色、黃褐色、黑褐色等,腹部體側氣門下線為明顯的黃白色縱帶,有時呈粉紅色。成蟲晝伏夜出,有強趨光性和弱趨化性,大齡幼蟲有假死性,老熟幼蟲入土吐絲化蛹。

防治攻略

農業防治:晚秋初冬耕地滅蛹;人工摘除卵塊、蟲葉。

物理防治: 黑光燈誘殺成蟲。

藥劑防治:在害蟲低齡幼蟲期(3齡前),每畝每次用10%三氟甲吡醚乳油50~70毫升,或24%甲氧·甲吡醚懸浮劑20~30毫升/畝,兌水30~50公斤,對全株莖葉均勻噴霧,視蟲情,7~10天后再噴一次,可快速控制以上害蟲的繼續危害。尤其對抗性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害蟲特效。

8、玉米葉蟎

玉米葉蟎就是紅蜘蛛,屬蛛形綱,前氣門目,葉蟎科,是多食性害蟲,以若蟲或成蟲在葉背面吸取汁液,造成葉片枯死,影響產量。

玉米10大害蟲,危害非常嚴重!防治技術大全看這裡

形態特徵

成蟎體色隨季節變化,一般為紅色或鏽紅色,雌蟲呈黎圓形,體長0.55毫米左右。雄蟲呈卵圓球形。幼蟎體近圓形,色澤透明,眼呈紅色,足3對,取食後體色變暗綠。若蟎,足4對,體色變深,體側出現明顯的塊狀色素。

防治攻略

根據棗紅蜘蛛的生物學習性,可應用農業、物理、和化學防治措施。

人工防治:在越冬卵孵化前刮樹皮並集中燒燬,刮皮後在樹幹塗白(石灰水)殺死大部分越冬卵。

農業防治:根據棗紅蜘蛛越冬卵孵化規律和孵化後首先在雜草上取食繁殖的習性,早春進行翻地,清除地面雜草,保持越冬卵孵化期間田間沒有雜草,使紅蜘蛛因找不到食物而死亡

物理防治:可在棗樹發芽和棗紅蜘蛛即將上樹為害前(約4月下旬),應用無毒不幹粘蟲膠在樹幹中塗一閉合粘膠環,環寬約1釐米,2個月左右再塗一次,即可阻止棗紅蜘蛛向樹上轉移為害,效果可達95%以上。

生物防治:田間棗紅蜘蛛的種類很多,據調查主要有中華草蛉、食蟎瓢蟲和捕食蟎類等,其中優以中華草蛉種群數量較多,對棗紅蜘蛛的捕食量較大,保護和增加天敵數量可增強其對棗紅蜘蛛種群的控制作用。

化學防治:點片發生時,選用噠蟎靈、噻蟎酮、克蟎特、阿維菌素等噴霧,重點噴灑田塊周邊玉米中下部葉背及地頭雜草。

當田間發現受害株時要及時摘除玉米基部1片~3片有蟎(卵)葉片,以控制蟎害。摘取的葉片用口袋裝出深埋或燒燬,不得作飼料或人肥堆。

9、二點委夜蛾

二點委夜蛾是我國夏玉米區新發生的害蟲,各地往往誤認為是地老虎為害,該害蟲隨著幼蟲齡期的增長,害蟲食量將不斷加大,發生範圍也將進一步擴大,如不能及時控制,將會嚴重威脅玉米生產。因此,需加強對二點委夜蛾發生動態的監測,做好蟲情預報或警報,指導農民適時防治,以減輕其為害損失。

玉米10大害蟲,危害非常嚴重!防治技術大全看這裡

形態特徵

蛹和卵形態:蛹長10毫米左右,化蛹初期淡黃褐色,逐漸變為褐色。卵饅頭狀,上有縱脊,初產黃綠色,后土黃色。直徑不到一毫米;卵單產在麥秸基部。單頭雌蛾產卵量可達數百粒。

幼蟲形態:老熟幼蟲體長14~18毫米,最長達20毫米,黃黑色到黑褐色,頭部褐色。

老熟幼蟲形態:額深褐色,額側片黃色,額側縫黃褐色。腹部背面有兩條褐色背側線,到胸節消失,各體節背面前緣具有一個倒三角形的深褐色斑紋。氣門黑色,氣門上線黑褐色,氣門下線白色。體表光滑。有假死性,受驚後蜷縮成C字形。

成蟲形態:二點委夜蛾成蟲體長10—12mm,灰褐色,前翅黑灰色,上有白點、黑點各1個。後翅銀灰色,有光澤。

防治攻略

農業防治:麥收後播前使用滅茬機或淺旋耕滅茬後再播種玉米,即可有效減輕二點委夜蛾危害,也可提高玉米的播種質量,苗齊苗壯;及時人工除草和化學除草,清除麥茬和麥稈殘留物,減少害蟲滋生環境條件;提高播種質量,培育壯苗,提高抗病蟲能力。

化學防治:利用含有丁硫克百威、溴氰蟲醯胺等藥劑成分的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應急防治可選用氯蟲苯甲醯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可採用噴霧、毒餌誘殺或撒毒土等方式。

10、玉米灰飛蝨

灰飛蝨 Laodelphax striatellus ,屬於同翅目飛蝨科灰飛蝨屬,主要分佈區域,南自海南島,北至黑龍江,東自臺灣省和東部沿海各地,西至新疆均有發生,以長江中下游和華北地區發生較多。由於寄主是各種草坪禾草及水稻、麥類、玉米、稗等禾本科植物,所以對農業危害很大。

玉米10大害蟲,危害非常嚴重!防治技術大全看這裡

形態特徵

成蟲:長翅型體長(連翅)雄蟲3.5毫米,雌蟲4.0毫米;短翅型體雄蟲2.3毫米,雌蟲2.5毫米。頭頂與前胸背板黃色雌蟲則中部淡黃色,兩側暗褐色。前翅近於透明,具翅斑。胸、腹部腹面雄蟲為黑褐色,雌蟲色黃褐色,足皆淡褐色。卵:呈長橢圓形,稍彎曲,長1.0毫米,前端較細於後端,初產乳白色,後期淡黃色。

若蟲:共5齡。

第1齡若蟲體長1.0-1.1毫米,體乳白色至淡黃色,胸部各節背面沿正中有縱行白色部分。

2齡體長1.1-1.3毫米,黃白色,胸部各節背面為灰色,正中縱行的白色部分較第1齡明顯。

3齡體長1.5毫米,灰褐色,胸部各節背面灰色增濃,正中線中央白色部分不明顯,前、後翅芽開始呈現。

4齡體長1.9-2.1毫米,灰褐色,前翅翅芽達腹部第1節,後胸翅芽達腹部第3節,胸部正中的白色部分消失。

5齡體長2.7-3.0毫米,體色灰褐增濃,中胸翅芽達腹部第3節後緣並覆蓋後翅,後胸翅芽達腹部第2節,腹部各節分界明顯,腹節間有白色的細環圈。越冬若蟲體色較深。

防治攻略

農業防治:選用抗(耐)蟲水稻品種,進行科學肥水管理,創造不利於白背飛蝨孳生繁殖的生態條件。

生物防治:白背飛蝨各蟲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種類較多,除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瓢蟲等外,還有蜘蛛、線蟲、菌類對白背蝨的發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護利用好天敵,對控制白背飛蝨的發生為害能起到明顯的效果。

化學防治:根據水稻品種型別和飛蝨發生情況,採取重點防治主害代低齡若蟲高峰期的防治對策,如果成蟲遷入量特別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區,採取防治遷入峰成蟲和主害代低齡若蟲高峰期相結合的對策。

藥劑防治:噻蟲嗪、吡蟲啉、氯蟲苯甲醯胺、溴氰蟲醯胺等成分的種衣劑進行噴霧。

來源:三農大喇叭

(農林衛視新媒體整理髮布,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絡刪除)

相關搜尋

玉米空杆、禿尖、不結籽
種玉米最怕什麼病蟲害?
鹽鹼地玉米會死怎麼辦?
玉米地雜草用什麼藥除?
玉米倒伏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判斷玉米鉀素缺乏?
玉米倒伏和品種有關嗎?
農藥加尿素能噴玉米嗎?
玉米怎麼種植才會高產?
沙土地怎麼種玉米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