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黃金澆水法則」,你知道多少?學會觀察,會看缺水「訊號」
昨天,一朋友說,冬天了,露養的多肉植物搬回室內養護了,每天沒事拿著噴壺噴霧,看著盆土幹了便想澆水,生怕室內太乾燥了,多肉「瘦」了。其實,新手剛開始養多肉植物的時候都很「勤快」吧,總是想給多肉植物澆水、噴霧,過不了多久,多肉植物葉片變綠了,變「瘦」了。
所以,很多新手朋友都會問「多久澆一次水」、「一週澆幾次水」等這樣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即便是有人給你答案,也只能是參考答案,因為養護環境光照、溼度、通風不同,以及土壤配置和花盆材質不同等因素影響,不能全盤「照搬」。
遇到問題,總有人會總結出經驗,供大家參考。就像有人總結出了「黃金澆水法則」:見幹見溼、寧幹勿溼、不幹不澆、澆則澆透,它們的意思是土壤乾燥之後再澆水,寧可讓土壤幹一點也別太溼,土壤不幹燥的時候不澆水,澆水便要讓土壤完全溼透。
那「黃金澆水法則」給多肉澆水怎麼運用呢?以下內容帶你瞭解:
多肉植物什麼時候該澆水
一般情況下,給多肉植物澆水,要根據不同的影響因素來決定。比如根據栽培環境來澆水:溫度高、空氣乾燥、通風好,多澆水,溫度低、空氣溼度大、通風差,則少澆水,陰雨天不澆水;根據生長狀況來澆水:生長季多澆水,休眠時不澆水,低溫時少澆水。
怎麼樣判斷多肉該澆水了呢?有條件的話,可以採用土壤溼度測量儀,也可以在花盆裡插根牙籤或者竹籤,竹籤乾燥了,說明該澆水了,牙籤有溼度,則不需要澆水。那些有經驗的花友,只要拿起花盆掂量幾下,便知道是否需要澆水了。
有些多肉植物缺水時,葉片會幹癟,或者有褶皺,補水之後又會很快恢復。還有些葉片包起來的多肉植物,其實也是缺水的「功勞」。
多肉澆水採用的方法
給多肉澆水,其實很考驗一個人的「養功」,有些多肉的葉片上有一層「白粉」,澆水的時候不能把水澆在葉片上,會掉「白粉」,影響觀賞,也降低多肉的抵抗力,所以不能採用噴霧的方式來澆水。有時候看似給多肉澆水了,水流出了盆底,但實際上只是澆了空心水,並沒有澆透,盆土還是乾燥的狀態,所以別忽略給多肉澆水的方法。
水壺澆水的方式:指利用彎嘴水壺等工具給多肉植物澆水,這種澆水方式注重:慢、細,既慢水澆,水流細點澆,這樣才能澆透水,整個花盆裡的土壤會慢慢溼透。很多花友看盆底流出水分了,覺得澆透了,其實還只是空心水,這樣很傷多肉根系。
浸盆的方式:指將多肉花盆直接放在盛水的容器裡,讓盆土吸收水分,利用這種方式澆水,是給多肉澆水更穩妥的方式,尤其是給控水的多肉澆水,盆土可以充分的溼透,根系也能「喝飽」,更有利於多肉生長。
噴霧的方式:指利用噴壺各種水流大小來噴霧,讓盆土溼潤。這種方式一般適合多肉小苗,根系淺,容易澆透。大盆的多肉植物還是利用其他澆水方式吧。
多肉澆水的時間段
給多肉植物澆水也要看時間,不能任性地想啥時候澆水便不管不顧的澆水,也得考慮多肉的「感受」。
比如露養的多肉,夏季晒得葉片發燙,給多肉一壺水下去,就像「洗了冷水澡」,涼快是涼快了,但是一會溫度又會升高,根系悶在花盆裡,十之八九會出問題。所以夏季在傍晚溫度降下去之後給多肉澆水,晚上多餘的水分會蒸發,即便第二天晒太陽,也不會悶盆。
即將進入三伏天,這5種花卉要停止施肥,減少澆水,避免根系受損
深秋、冬季溫度下降,早晚溫差大,晚上給多肉澆水,會讓盆土溫度更低,根系會受凍,而白天溫度相比較高,選擇在白天澆水,水溫接近常溫,根系便不會受到刺激。
給多肉植物澆水,並不是單單考慮多久澆一次水,還得看通風環境,尤其是澆水之後,通風環境良好,水分蒸發快,不用擔心悶根。而且每次澆水都要澆透,不要澆半截水,底部根系吸收不到水分會乾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