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出圈!「野生」花草、罕見園藝新品種扮靚成都街頭
近日,「天目地黃」「白及」「太平花」「琉璃草」「花葵」等原本在田間山頭生長的鄉土特色植物和罕見的外來園藝新品種陸續亮相成都街頭。原來,這是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為迎接世園會來賓而做的精心準備。
4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獲悉,連日來,成都市各大主幹道、城市地標、重要路段等處的綠化景觀進行了新一輪的氛圍營造,以「花重錦城」的濃厚氛圍迎接2024成都世園會的到來。

成都人民東路綠化帶上的「特色植物」
營建蜀韻花卉景觀,運用60餘種特色植物
記者瞭解到,本著「中國特色、成都元素、生態持續」的造景理念,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在人民東路中分綠化帶端頭、錦悅西路綠地營建了「特色植物」唱主角的生態花卉景觀。
據介紹,這些景觀在設計上遵循「低碳、自然」的生態種植理念,以中國山水畫的形神氣韻為創作靈感,巧妙運用適生的鄉土植物品種和新優園藝品種,營建出獨具蜀韻的擬自然花卉景觀。在220平方米的場地上,運用了60餘種植物,通過植物本身質感與顏色的差異性搭配、合理的草灌配比、適度的空間組合,形成結構穩定、相得益彰的植物微群落。
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這些植物中,有30餘種貼近此生境的鄉土植物品種,如琉璃草、黃水枝、天目地黃、猥實、板藍、雲實、白及、野扇花、毛子角蒿等;還有20餘種新優園藝品種,如小手球繡線菊、金葉抱莖蓼、朱頂紅、光亮藍薊、溲疏「草莓」、喜林草、花葵等。
「為了使景觀呈現有機更新,世園會期間還將有計劃地更替栽植偏翅唐鬆草、藏報春、鐵筷子、青城細辛、毛莖夜香樹、玉芙蓉、花葉紫珠、穗狀密蒙花、千禧小花蔥等40餘種特色植物。」該負責人說,

錦悅西路綠地上的「特色植物」
火爆出圈的二環高架月季系新品種
「我們立足本土植物資源稟賦,開展鄉土花卉植物引種馴化和種質資源創新。」上述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21年,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建立了以「特色植物研究應用中心」為載體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發展模式,並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針對四川鄉土花卉開展調查和引種收集,先後收集了板藍、白及、蠟蓮繡球、西南繡球、大百合、岷江百合、淫羊藿、小報春、藏報春、青城報春、青城細辛、琉璃草、西南赬桐、全緣葉綠絨蒿、岷江藍雪花、兩頭毛、打破碗花花、川赤芍、蜀葵等鄉土植物資源數十種。

人民東路綠化帶上的「特色植物」
中心圍繞這些鄉土植物,開展引種馴化、擴繁培育和育種創新研究。「其中,與四川農業大學聯合研發的小報春新品種‘飛羽’‘瑞雪’‘胭脂蜀’等已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交了新品種權申請,並在城市花卉景觀中推廣應用,展現出川花植物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應用潛力。」
同時,中心科學引進外地優質的花卉品種,並開展生態適應性觀測和適地性栽培研究。該負責人介紹說,中心先後引進了月季、繡球、北美腹水草、大蔓櫻草、彩雲報春、陝西羽葉報春、安徽羽葉報春等近百種新優特色外來品種,進行生長觀測、適地性表現評估和示範栽植。
「其中,篩選出的月季‘檸檬酒’‘粉扇’‘緋扇’‘北京紅’等品種應用於二環高架立體美化,一經推出便火爆出圈。」該負責人說,在世園會即將開幕之際,也將向外地來賓再現「空中花廊」的夢幻場景。

二環高架上的月季 資料圖
正研究發光植物,未來將亮相成都街頭
據瞭解,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還在城市不同介面開展景觀模式的創新性研究和實踐。比如在耐陰系列場景示範方面,中心在林下、高架橋下等光照不充足的城市空間,利用耐陰植物赬桐、野扇花、板藍、紅蓋鱗毛蕨等進行生態性組合配置,形成低維護可持續的陰地植物景觀;在鄉土系列場景示範方面,中心在二環高架、天府廣場、三環路及公園塊狀綠地,運用抗性強的鄉土特色植物小報春、白及、板藍等開展由點及面的多元化場景配置栽植。
「花卉 科技」,也是研究的重點方向。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應用合成生物學等前沿技術,設計構建了一條包含黑暗誘導表達系統、藍色和綠色發光基因以及多植物轉化系統的發光人工染色體,首次突破了超大型載體的拼接和組裝技術。「這項研究將為培育創制穩定發光、發光顏色多樣、發光時間可控的都市發光觀賞植物奠定基礎,也為推進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的科學基礎。」
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 圖片由成都市花木技術服務中心提供
編輯 於曼歌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