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杜鵑為什麼「不吃酸」
來源:貴州日報

荔波杜鵑。 徐建 攝
每逢4月杜鵑花開時,在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深山裡,有一群人,翻山越嶺,攀巖峭壁,只為尋找一種稀有杜鵑種類——荔波杜鵑。
荔波杜鵑不僅屬於貴州的特有種,也是屬於喀斯特地區的特有種,僅分佈於荔波縣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山,生長於山頂部的區域性地段,目前僅發現4個分佈點。
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2013年出版的《杜鵑紅色名錄》,將荔波杜鵑列為極度瀕危(CR)等級,是分佈在中國的14種極危(CR)杜鵑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觀賞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貴州的這句飲食名諺用來形容這片土地上生長的杜鵑也是再恰當不過。由於杜鵑喜歡「吃酸」,學者一般認為杜鵑屬植物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但荔波杜鵑屬於「不喜酸」的型別。從生境來看,茂蘭保護區內的岩石主要為碳酸鹽類,在這類母巖上發育的喀斯特地帶性土壤為棕黑色石灰土,呈鹼性。
「荔波杜鵑生長地土壤很少,它都是生長在石灰岩、石縫裡面。根據我們現在的調查結果,凡是有荔波杜鵑分佈的點,都伴有紅豆杉、硬葉兜蘭、翠柏等珍稀植物。」茂蘭保護區管理局高階工程師陳正仁介紹,荔波杜鵑1997年首次被發現,2003年正式發表為新種。
雲南630多年大樹杜鵑,被人砍掉枝杈,有時開花萬朵,有時開幾朵
目前,茂蘭保護區管理局建立「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為輔、科技攻關支撐、野外迴歸擴群」的保護模式,對荔波杜鵑進行種子萌發、擴繁培育、野外迴歸種植等,並嘗試用荔波杜鵑的種子和枝條作為組織培養的無菌材料進行培養,成功獲得無性繁殖。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警 程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