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菊種植養護有妙招,這些關鍵知識點你都知道嗎?


本文由新型小農民原創,歡迎個人的轉載與分享哦!

雛菊種植資訊

形態特徵

多年生或一年生葶狀草本,高10釐米左右。葉基生,草質,匙形,頂端圓鈍,基部漸狹成柄,上半部邊緣

有疏鈍齒或波狀齒。頭狀花序單生,直徑2。5-3。5釐米,花葶被毛;總苞半球形或寬鐘形;總苞片近2層,稍不等長,長橢圓形,頂端鈍,外面被柔毛。舌狀花一層,雌性,舌片白色帶粉紅色,開展,全緣或有2-3齒,中央有多數兩性花,都結果實,筒狀,檐部長,有4-5裂片。

雛菊種植養護有妙招,這些關鍵知識點你都知道嗎?

瘦果扁,有邊脈,兩面無脈或有1脈。冠毛不存在或有連合成環且與花冠筒部或瘦果合生。

生長習性

雛菊性喜冷涼氣候, 忌炎熱。喜光, 又耐半陰,對栽培地土壤要求不嚴格。種子發芽適溫22-28℃,生育適溫20-25℃。西南地區適宜種植中、小花單瓣或半重瓣品種。中、大花重瓣品種長勢弱, 結籽差。

地理分佈

原產歐洲,中國各地庭園栽培作為花壇觀賞植物。

繁殖方法

可採用分株、扦插、嫁接、播種等多種方法。嫁接法和播種法,技術要求條件高,繁殖過程比較繁瑣,沒有高超的削切、嫁接技巧及良種的選擇、人工授粉等技術,很難繁殖成功。這兩種繁殖方法,也只有需要大量育苗時,在苗圃中進行,家庭養菊,一般多采用分株法和扦插法來進行繁殖。

種子繁殖

南方多在秋季8-9月份播種,也可春播,但往往夏季生長不良。北方多在春季播種,也可秋播,但在冬季花苗需移入溫室進行栽培管理。由於雛菊的種子比較小,通常採取撒播的方式。但播種苗往往不能保持母株的特徵。播種前施足腐熟的有機肥為基肥,並深翻細耙,做成平畦。用細沙混勻種子撒播,上覆蓋細土厚0。5釐米左右,播種後覆蓋遮陽網並澆透水。播後保持溫度在28℃左右,在早春陰冷多雨時覆蓋塑料薄膜,以保持土壤溼度和溫度。澆水宜細噴,以防土壤表層板結。約10天后小苗出土,揭去遮陽網或塑料薄膜,在幼苗具2-3片時即可移栽到大田。菊花菜可直播,在中國南方2月即可播種,在北方寒冷地區於4月上旬方可播種,每畝用種量約0。2千克。

雛菊種植養護有妙招,這些關鍵知識點你都知道嗎?

分株繁殖

由於實生苗變異較大,對於一些優良品種可採用分株法繁殖,但生長勢不如實生苗,且結實差。在3月中下旬可將老茬菊花菜挖出,露出根頸部,將已有根系的側芽連同老根切下,移植到大田中。分株繁殖在萌發新梢時進行較適宜。

扦插繁殖

在整個生長季節均可進行扦插繁殖,以4-6月扦插的成活率最高。苗床最好用新土混入經堆漚腐熟的有機肥。剪取具3-5個節位、長8-10釐米的枝條,摘除基部葉片,入土深度為插條長的1/3-1/2。扦插後保持功床溼潤,忌澇漬,高溫季節需遮陰,而在溫度較低時可搭塑料薄膜拱棚保溫保溼。一般15天后可移植到大田。

栽培技術

雛菊較耐移植,移植可使其多髮根。不需作株形修剪和打頂來控制花期。

播種育苗

雛菊種子很小,每克種子有4900-6600粒,多在9月份播種。而浙江地區一般在7月份下旬即開始播種,主要在7月下旬-8月中旬播種為多。此時播種元旦為盛期。

播種選用疏鬆、透氣的介質。介質經消毒處理,最好再用蛭石覆蓋,薄薄一層,以不見種子為度。因雛菊種子很小,不宜點播,所以一般用撒播,當苗長有2-3片真葉即可移植一次。播種用介質pH值在5。8-6。5為宜,EC值在0。5-0。75較適宜,播後保持18-20℃的溫度,80-90%的溼度,5-8天發芽。在江浙一帶還可春播,但育苗長勢和開花都不如秋播苗。所以一般不用春播。

雛菊種植養護有妙招,這些關鍵知識點你都知道嗎?

第一階段

播種後保持18-22℃的溫度和80-90%的溼度。5-8天胚根長出。發芽後仍要保持介質的溼潤,不需噴肥,需要給予光照,但發芽時光照不能太強,仍要適當遮蔭。在7-8月份,中午前後仍要遮蔭進行降溫。

第二階段

此階段溼度在70-80%,能使其根扎入介質吸收養分供其子葉的伸展,溫度控制在16-20℃等到第一對真葉展開即可開始施肥,以50ppm的20-10-20水溶性肥料為主。此階段過後即可開始用288或128穴盤進行一次移植。

第三階段

此階段為苗的快速生長期,要防止介質過溼,以50ppm的20-10-20和14-0-14的花卉專用肥交替施用。由於氣溫的高低和蒸騰的大小,一般2-3天澆一次液肥,而不再澆水。這是種苗生產中的一種較科學的水肥管理方法。如按傳統方法,以隔時間段澆一次肥,則濃度相對加至70-100ppm。但在澆水或肥之間應讓介質稍幹一下,利用乾溼交替來促進苗的生長和根系的發育。當苗長有2-3對真葉,苗高3-100px,根系發育基本完全,即可進行下一階段的煉苗。

雛菊種植養護有妙招,這些關鍵知識點你都知道嗎?

第四階段

此階段苗的根系已長好,已有3對真葉。可考慮上盆前的煉苗過程。溫度同上一階段,溼度略有降低。此階段水分控制尤其重要。施用14-0-14水溶性肥料,否則苗很容易徒長。所以要有充足的陽光,加強通風,控制溫度和溼度,防止其徒長。

田間管理

移植上盆

苗經過煉苗即可上盆。此時苗已有3對真葉。如果用的是穴盤育苗,根系已經充滿穴盤。上盆多用300px口徑的營養鉢。上盆後不用再換盆。上盆時可加入複合肥充當基肥。上盆後及時澆透著根水。光照調節:雛菊也喜陽光,包括在生長期和開花期。光照充分可促進植株的生長,葉色嫩綠,花量增加。

溫度控制

上盆後移至保護地越冬,可防止盆花在冬天受凍害。雛菊在5℃以上可安全越冬,保持18-22℃的溫度對良好植株的形成是最適宜的。而在實際中很難做到。雛菊10-25℃可正常開花,溫度低於10℃時,生長相對緩慢,株形減小,開花延遲。如溫度高於25℃,花莖會拉長,生長勢及開花都會衰減。在5-6月份,氣溫升高,生長勢及開花不夠理想,所以一般都用秋播苗來避開5月份以後的氣溫升高環境。

雛菊種植養護有妙招,這些關鍵知識點你都知道嗎?

水肥

雛菊喜肥沃土壤,單靠其介質中的基肥是不能滿足其生長需要的。所以每隔7-10天追一次肥,可用花卉肥,也可用複合肥進行點施或溶於水澆灌,濃度在200-250ppm。但複合肥點施不如澆灌見效快。所以有條件的可用水溶性花卉肥交替使用。但在冬天應減少花卉肥的用肥量,在澆水肥前應讓介質稍幹,溼潤但不能潮溼。因其是基葉簇生,如不通風,基部葉片很容易腐爛,感染病菌。生長季節給予充足的水肥,長得既茂盛又可延長花期。

病蟲害防治

雛菊的主要病害有葉枯病、苗期猝倒病、灰黴病褐斑病炭疽病霜黴病(可用百菌清800-1000倍,1000-1500倍進行防治);蟲害有菊天牛、棉蚜、啟超、地老虎、大青葉蟬、蚜蟲等。

葉枯病

葉枯病多從葉緣、葉尖侵染髮生,病斑由小到大不規則狀,紅褐色至灰褐色,病斑連片成大枯斑,乾枯面積達葉片的1/3-1/2,病斑邊緣有一較病斑深的帶;病健界限明顯。後期在病斑上產生一些黑色小粒點。如桂花葉枯病(亦稱枯斑病)、臘梅葉枯病、翠菊葉枯病(亦稱斑枯病)。病葉初期先變黃,黃色部分逐漸變褐色壞死。由區域性擴充套件到整個葉脈,呈現褐色至紅褐色的葉緣病斑,病斑邊緣波狀,顏色較深。病鍵交界明顯,其外緣有時還有寬窄不等的黃色淺帶,隨後,病斑逐漸向葉基部延伸,直至整個葉片變為褐色至灰褐色。隨後在病葉背面或正面出現黑色絨毛狀物或黑色小點。

雛菊種植養護有妙招,這些關鍵知識點你都知道嗎?

苗期猝倒病

幼苗未出土或出土後均可發病。未出土時發病,胚莖和子葉腐爛;出土後幼苗發病,幼莖基部初呈水漬狀病斑,後變褐色,縊縮成線狀,幼苗倒地死亡,死亡時子葉尚未凋萎,仍為綠色。高溫高溼時,病株附近表土可長出一層白色棉絮狀菌絲。

灰黴病

灰黴病病苗色淺,葉片、葉柄發病呈灰白色,水漬狀,組織軟化至腐爛,高溼時表面生有灰黴。幼莖多在葉柄基部初生不規則水浸斑,很快變軟腐爛,縊縮或折倒,最後病苗腐爛枯萎病死。

褐斑病

真菌性病害,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逐漸向上部蔓延,初期為圓形或橢圓形,紫褐色,後期為黑色,直徑為5-10mm,界線分明,嚴重時病斑可連成片,使葉片枯黃脫落,影響開花。

炭疽病

該病侵染雛菊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褪綠小斑點,逐漸擴大後形成圓形、半圓形或橢圓形病斑。病斑淺褐色至灰白色,邊緣有紅褐色環圈。在潮溼的條件下,病斑上出現淡桃紅色的黏孢子盤。炭疽病發生在4-6月份。病原菌以分生孢子盤在病落葉中越冬,由風雨傳播。

雛菊種植養護有妙招,這些關鍵知識點你都知道嗎?

防治方法:病蟲害應以預防為主,噴施針對性藥物加新高脂膜,大大提高農藥的有效成分率,不怕太陽暴晒蒸發,能調節水的吸收量,防旱防雨淋。栽培時應避免密植,儘量保持通風、透氣、光照充足的涼爽環境條件,否則會造成植株細弱徒長。保持清潔,發現受感染的植株、葉片,必須隨時摘除清理。病害發生時,立即採取藥劑防治措施。

以上就是由新型小農民為大家介紹的一些關於雛菊的種植技術與養護技巧,大家喜歡的話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相關搜尋

告白之花《雛菊》培養指南
雛菊和菊花有什麼關係?
雛菊的花語你知道幾個?
雛菊怎麼養才更旺盛?
美麗而脆弱的盆栽雛菊
優·秀|雛菊的花語:
雛菊的養殖要點和技巧
如何栽培與管理雛菊?
綠色的雛菊你見過嗎?
「陽臺」養護「雛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