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花 || 元氣始動而花開,二月紫花開作穗
2023年4月清明時節,我前往勉縣武侯墓景區,彼時的山林裡,新芽吐綠,春花綻放,行至一片開闊的林地,高大的青岡樹腳下,幾簇紫色的花顯得很是扎眼,我第一反應反應便是是芫(音同「元」)花,湊近一看,果不其然,是芫花。
芫花,為瑞香科瑞香屬植物,別名藥魚草、老鼠花、鬧魚花、頭痛花、悶頭花、頭痛皮、石棉皮、泡米花、泥秋樹、黃大戟、蜀桑、魚毒等成熟植株一般高0.3-1米,3-5月開花,花為紫色,其在我國多數省份均有分佈,其全株有毒,是一味傳統的中藥材。
瑞香科植物是桃金娘目的一個大科,目前全世界發現的瑞香科植物約48屬650種以上,廣佈於南北兩半球的熱帶和溫帶地區,多分佈於非洲、大洋洲和地中海沿岸,我國有10屬100種左右。常見的瑞香科植物除了芫花外,還有瑞香、狼毒花、結香等,筆者之前就寫過瑞香科的狼毒花,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看看。

↑ 4月上旬,一株正待開放的芫花,此時,芫花的葉子已經展開。2023年4月攝於陝西勉縣
芫花具有瑞香科植物共同的特徵,莖通常具韌皮纖維,單葉互生或對生,羽狀葉脈;花萼通常為花冠狀,白色、黃色或淡綠色,稀紅色或紫色;花葯卵形、長圓形或線形;花盤環狀、杯狀或鱗片狀;漿果、核果或堅果,稀為2瓣開裂的蒴果;種子下垂或倒生。
《本草經考注》認為:「古唯作元,或從或從‘木’……母音之字自有赤義,此物根莖皮淡黃赤色,故名。」,世界現存最早版刻藥物圖譜,宋朝蘇頌編撰的藥物圖譜《圖經本草》中則這樣描述芫花:(其)「生淮源山谷,在處有之。宿根舊枝,莖紫,長一、二寸,根入土深三、五寸,白色似榆根。春生苗葉,小而尖,似楊柳枝葉,二月開紫花,頗似紫荊而作穗,又似藤花而細。」
在古代詩詞中,芫花也是隨處可見。宋代仇遠的《秣陵》有「龜脊羊腸九里汀,芫花燦燦麥青青」的詩句,宋代劉克莊的《報恩寺》中寫道「一抹斜陽上繚垣,芫花滿地柏陰繁」。

↑ 芫花標本,2000年4月採集於江西,採集人譚策銘,標本現館藏於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
在《中國植物誌》中,對芫花有這樣的記載:
(芫花),為落葉灌木,高0.3-1米,多分枝;樹皮褐色,無毛;小枝圓柱形,細瘦,乾燥後多具皺紋,幼枝黃綠色或紫褐色,密被淡黃色絲狀柔毛,老枝紫褐色或紫紅色,無毛。葉對生,稀互生,紙質,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至橢圓狀長圓形,長3-4釐米,寬1-2釐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鈍圓形,邊緣全緣,上面綠色,乾燥後黑褐色,下面淡綠色,乾燥後黃褐色,幼時密被絹狀黃色柔毛,老時則僅葉脈基部散生絹狀黃色柔毛,側脈5-7對,在下面較上面顯著;葉柄短或幾無,長約2毫米,具灰色柔毛。花比葉先開放,紫色或淡紫藍色,無香味,常3-6朵簇生於葉腋或側生,花梗短,具灰黃色柔毛;花萼筒細瘦,筒狀,長6-10毫米,外面具絲狀柔毛,裂片4,卵形或長圓形,長5-6毫米,寬4毫米,頂端圓形,外面疏生短柔毛;雄蕊8,2輪,分別著生於花萼筒的上部和中部,花絲短,長約0.5毫米,花葯黃色,卵狀橢圓形,長約1毫米,伸出喉部,頂端鈍尖;花盤環狀,不發達;子房長倒卵形,長2毫米,密被淡黃色柔毛,花柱短或無,柱頭頭狀,橘紅色。果實肉質,白色,橢圓形,長約4毫米,包藏於宿存的花萼筒的下部,具1顆種子。花期3-5月,果期6-7月。
產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省。生於海拔300-1000米。
日本有栽培。
觀賞植物;花蕾藥用,為治水腫和祛痰藥,根可毒魚,全株可作農藥,煮汁可殺蟲,滅天牛蟲效果良好;莖皮纖維柔韌,可作造紙和人造棉原料。
本種為落葉灌木;葉對生,稀互生;花紫色或淡藍紫色,常3-6花簇生葉腋或側生,比葉先開放,易於與本屬其他種相區別。
作為正式的中文名,芫花這個名稱來源於《神農本草經》,歷代本草對其均有收載,但名稱不一,《本草綱目》中將其記載為頭痛花,在《群芳譜》中記載為悶頭花;在《名醫別錄》中記載為黃大戟、蜀桑、魚毒。在江蘇一帶,它被稱為叫藥魚花、老鼠花,在河南叫鬧魚花,在江西叫頭痛皮、石棉皮、泡米花,在湖南叫泥秋樹等,別名很多。

↑ 4月上旬,正待開放的芫花。2023年4月攝於陝西勉縣
從外觀上來看,芫花的花朵長得和丁香花很像,觀賞性比較好,二者的差別在於:芫花是先花後葉,光禿禿的枝條上開滿紫色的小花,丁香則是先長葉後開花,簇簇煙紫開放在綠葉叢中;芫花是落葉灌木,高不到一米,丁香是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可達5米左右。

↑ 丁香花。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如果只看花,丁香花和芫花的花朵很像,但從葉片上來看,就很容易區分,芫花為狹長葉片,丁香為卵圓形葉片,再者,芫花為灌木,丁香為喬木。
常見的有紫芫花和黃芫花,紫芫花常3~7朵簇生於一個短柄上,或間有脫落的單一花及葉片,花冠圓筒狀或棒狀,長1~1.5釐米,灰紫色或灰綠色,密被短柔毛,行端裂為四片,裂片卵圓形,質柔韌,氣微,味微辛,外嗅有青辣臭味及刺鼻灼熱感,令人頭悶頭痛,也就是我們老家常見的那種。黃芫花形態與芫花略相似而小,長3~8毫米,直徑約1~1.5毫米。上端稍短,下端較細。灰綠色或灰黃色,密被短柔毛。多單花,常帶有嫩枝梗。氣微香,味微辛。
與其他植物不同的是,芫花是先開花再長葉,《說文》雲:「元,始也。」此花先葉開放,故名元花,草類則作芫花,《醫學入門》中說:「元氣始動而花開,處處有之,生坡澗傍,二月開紫花作穗。。所以在初春時節,往往見到芫花都是先看到滿樹的紫色花朵,等過段時間把月才看到它的綠色葉子。

↑ 4月上旬,正待開放的芫花。2023年4月攝於陝西勉縣
雖然芫花的花香較淡,但是湊近花朵,聞一下就有可能出現頭暈、頭痛和嘔吐的症狀。《綱目》去:“去水言其功,毒魚言其性……俗人因其氣惡,呼為頭痛花。」芫花毒性極大,被譽為「百毒之王」,研究表明,芫花的花朵、外皮和根部均有毒性,蕪花所含的生物鹼具有極強的神經毒性和心臟毒性,這種毒性成分在芫花中存在於較高的濃度,實驗證明,芫花根中的芫根乙素十萬分之一的水溶液可使金魚30分鐘內致死,一旦誤食或接觸蕪花,人體會出現一系列中毒症狀,包括口千、嘔吐、腹痛、腹瀉、心悸、頭量、肢體無力、呼吸困難等。嚴重中毒者可能出現心律失常、昏迷、抽搐、呼吸停止等症狀。甚至危及生命。該物種是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之一。
《戰狼2》中用來摸劍的有毒仙人掌汁液,生活中哪些植物有毒我們卻不知道?
正因為如此,在老家,芫花被稱為「悶頭花」,因為其香氣濃郁,聞多了會引起人頭疼,小時候去山裡和父母撿柴火的時候,他們就告訴我,不要到這種花跟前去,聞了會頭暈,而且我們那邊的說法是這種花開的時候,小雞仔也不好養,容易打瞌睡,甚至會抽風死去,可見其毒性之大。

↑ 4月上旬,正待開放的芫花。2023年4月攝於陝西勉縣
在民間,有利用其毒性毒魚的說法,一般是用根,所以有的地方又將他稱為鬧魚花、毒(毒魚是違法行為,請勿用於實踐,筆者注),同時,人們也利用它的毒性來製作農藥,植株煮汁可殺蟲,滅天牛蟲效果良好。
在《中國造紙植物誌》中,和芫花同屬的黃瑞香和白瑞香都有記載,而瑞香科中可以造出優質紙張的植物就更多了,芫花雖沒有明確記載,但其莖皮纖維柔韌,作為造紙和人造棉原料肯定在古代也是很常見的。在 《辛丑春信——芫花紙紀事》(作者:碎片雅歌,載於360圖書館)一文中,作者親自動手,用芫花植株造紙,證明了其可操作性,由此可見,有些資料中記載芫花作為造紙材料是無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