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掃房子、準備年夜飯……超九成受訪青年會堅持過年的傳統習俗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回想起小時候的年俗,在北京胡同里長大的王紅腦海中就會響起這首童謠。如今,雖然有的習俗王紅不會照著做了,但在除夕這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依然是她家過年最重要的活動。「餃子裡還會放花生或硬幣,誰吃到了就預示來年能有好彩頭。」

你還會堅持過年的傳統習俗嗎?你看重哪些過年的「儀式感」?上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33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4.1%的受訪青年會堅持過年的傳統習俗,76.7%的受訪青年注重過年的「儀式感」,家人團聚吃年夜飯是受訪青年認為過年「儀式感」最重要的體現。

「我覺得除夕那天一定要回家」

隨著春節臨近,在呼和浩特工作的90後楊敏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濃了。從臘月初八開始的小黑河燈會,到呼和浩特博物院開展的書法老師寫春聯、送春聯活動,再到春節氛圍感拉滿的年貨博覽會,楊敏感覺,今年春節前的預熱活動比往年熱鬧不少。

楊敏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每年春節她都會與父母、祖父母一起度過。「一般除夕夜我會和父母一起過,初一、初二會分別到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家串門兒。」楊敏所在的家族規模較大,父母兩邊的親戚加起來有10多戶,每逢過年她都會跟隨長輩挨家挨戶地拜年,「對我來說這是一種陪伴,是親情的維繫」。

「我覺得過年時要跟父母一塊兒過,尤其是除夕那天一定要回家。」今年30歲的鋥亮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初五,他都會與家人共同度過,陪長輩走親戚、拉家常。

在業餘時間,鋥亮還會兼職做導遊,最近不少外地遊客聯絡他,準備過年期間來北京旅遊,「大部分都是南方遊客,除夕和家人團聚後,初一就一起來北京,除了逛天安門、長城等景點,也會逛廟會,感受北京過年的氣氛」。

調查顯示,59.3%的受訪青年今年過年會回老家與大家庭團聚,19.9%的受訪青年會和自己的小家庭或朋友一起外出旅遊,10.6%的受訪青年會和自己的小家庭一起過年,9.7%的受訪青年會在工作地一個人或者與朋友一起過年。

來自湖北黃岡的00後大學生宴文峰比較注重過年的「儀式感」,每年臨近春節時,她都會買當年屬相的窗花布置家裡,也會給自己買一身新衣服,「每年過年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換一身新衣服,開啟新的生活」。

在北京工作的95後陝西女孩呂思佳覺得,父母比自己更注重過年的「儀式感」:每逢過年,他們會給家裡貼上新的門聯、窗花,將家裡打掃乾淨。到除夕的晚上,還會把家裡的燈都開啟,營造出熱鬧喜慶的氛圍。受父母的影響,今年過年,呂思佳想抽空和父母拍一套全家福,「我爸一直想拍,希望能滿足他的心願,也給新年添些福氣」。

資料顯示,76.7%的受訪青年注重過年的「儀式感」。交叉分析顯示,受訪男性注重過年「儀式感」的比例(77.5%)略高於女性(76.1%)。90後受訪者注重過年「儀式感」的比例最高,為79.2%。

具體來說,家人團聚吃年夜飯是受訪青年認為過年「儀式感」最重要的體現,獲選率為69.2%,63.8%的受訪青年認為貼春聯、年畫能讓過年更有「儀式感」。此外,受訪青年覺得過年的「儀式感」還體現在:拜訪親友(49.7%)、拍全家福(47.9%)、大掃除、佈置家裡(47.3%)、買新衣、換新發型(45.6%)以及掛燈籠、放鞭炮營造節日氛圍(40.9%)等。

掃房子、包餃子是受訪青年堅持較多的過年習俗

楊敏的家鄉巴彥淖爾市位於河套地區,當地有著豐富的飲食文化,每年人們從臘八開始準備年貨,炸麻花、蒸饅頭、殺雞宰羊……在年夜飯的餐桌上,通常都少不了「河套硬四盤」:外酥裡嫩的「酥雞」、鮮美糯嫩的「丸子」、肥而不膩的「扒條肉」和鮮美可口的「清蒸羊」。

每到除夕夜,在巴彥淖爾市,當地居民還有「堆旺火」的傳統習俗。白天,各家各戶把院子裡堆上炭火,到了晚上11點到12點,人們會點著旺火,放煙花,象徵平安跨過除夕。

在宴文峰的家鄉湖北黃岡,祭祀和守夜是過年不可缺少的環節。從小年開始,人們就會進行祭祀,正月初一到初四,每天也需要祭祀,「除夕的晚上,必須守夜到12點之後才能睡覺,這是我們家一直在堅持的習俗。」

在宴文峰的記憶裡,要在臘月二十八之前,做完殺年豬、殺雞宰羊等工作。臘月二十九,家人會陸續買一些餅乾、堅果、糖果之類的零食,再把年夜飯需要的食材提前準備好。在宴文峰的家鄉,除夕不流行吃「年夜飯」而是吃「早午餐」,在團聚的餐桌上,魚、牛羊、白菜是必須要有的,寓意「年年有餘」「牛羊到處跑,工作生活越來越好」「吃白菜會發財」。

調查顯示,94.1%的受訪青年仍會堅持過年的傳統習俗。具體到過年前,近五成(49.0%)的受訪青年表示「二十四掃房子」是必不可少的活動,40.4%的受訪青年還堅持除夕包餃子的傳統。39.8%的受訪青年表示「蒸饅頭,殺豬割年肉」是過年重要的準備工作。其他還有:宰雞趕大集(37.7%)、祭祖上大供(33.5%)、磨豆腐(33.3%)、祭灶(31.4%)和宰鴨、打糕蒸饃貼窗花(30.3%)等。

資料顯示,不同地區受訪者的年俗習慣有一定差異。在華北地區的受訪者中,更多人會堅持「除夕包餃子」「二十四掃房子」「蒸饅頭,殺豬割年肉」等年俗,而華南地區西南地區的受訪者更看重「祭祖上大供」等習俗。

來自福建三明的90後廖元清生活在一個客家族群中。在當地,每逢重大節日,許多人家就會打餈粑,並與街坊鄰里一同分享。每到小年,每家每戶都會準備甜的花生糕祭灶王,以祈求來年幸福。到了正月,還會有民間的舞燈隊走上街頭舞龍燈,隨機進入幾戶人家送上祝福,一些當地特色的擂茶比賽也會在街頭舉辦,與老百姓互動。

王紅最近特意去了趟地壇公園,她發現工作人員已在籌備廟會。「往年過年期間有挺豐富的年俗活動。」王紅記得幾年前去地壇廟會時,看過模仿皇家祭祀的演出,也有頂缸、中幡等雜耍表演。「圓明園冰嬉表演,也挺火的。有一年在圓明園廟會裡,遊客可以把現金換成古代樣式的銅錢,在每個商戶消費時給銅錢,這種模式還挺有意思的。」

受訪青年中,男性佔46.1%,女性佔53.9%。00後佔21.2%,95後佔21.3%,90後佔35.0%,85後佔13.3%,80後佔9.2%。來自華東地區的佔22.4%,華北地區的佔19.3%,華南地區的佔17.8%,東北地區的佔13.9%,西北地區的佔9.9%,西南地區的佔8.8%,華中地區的佔7.9%。 (見習記者 吳欣宇 記者 李潔言)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搜尋

我們這裡過年要買花的
過年一定要放盆在家!
傳統習俗中的居家講究
過年擺放富貴花
行過花街才過年
過年家裡擺這些
過年省錢又添喜
老傳統要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