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葉包粽,楊梅作餡,艾草祛病…端午裡的草木人間
我們的端午,遠不止粽味甜鹹、龍舟競渡。
仲夏百草蔥蘢,粽米裹著箬葉,門外懸著艾草,巷口榴花灼灼……它們是活著的「小歷史」,清淺的草木香中,透著先人對自然的敬畏與熱忱。
— 箬竹 —

箬竹,是種個頭低矮的竹子。它的葉片鮮翠寬闊,質地柔韌,久煮不爛,所以常被用作粽葉。粽子出爐,蒸騰的煙火氣裡,散逸著几絲竹葉清香。
箬竹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因此多見於南方粽,北方粽則多用蘆葦葉。還有荷葉、筍葉、芭蕉葉等,也被「慧眼識葉」的美食家用來包粽。
粽葉有講究,粽餡更藏乾坤——「彩索盤中結,楊梅粽裡紅」,歐陽修描繪了宋朝一種神奇的粽餡:楊梅。瑩潤的糯米,蒼翠的粽葉,心間一點殷紅,既有美味,又有意趣。
此外,古人還會用松仁、紅棗、栗子、紅豆作餡,清代出現火腿粽,現在更是「萬物皆可粽」。
餡分葷素,味分甜鹹,葉分南北。一方粽子,裹藏著浩蕩的歲月、廣闊的風土。
— 艾草 —

農曆五月入夏,氣溫猛升,細菌蚊蠅滋生,人也容易生病。
為抵禦不利的自然條件,人們探索「驅邪避惡」的方法,進而發現了艾草的藥用價值。加之艾草有辛辣氣味,所以人們相信,把艾草插在門口,可以震懾「毒氣」,保身體健康。
中醫裡的「灼艾」法,便是將艾草製成艾絨,燃燒艾絨薰灸穴位,以此活絡氣血,增強免疫力,至今仍被廣泛運用。還有許多地方用艾草煎湯洗浴,驅寒祛毒。
今年是虎年,古人將虎視為神獸,便把它和艾草「強強結合」——將艾草剪成小老虎狀,即「艾虎」插在頭上,萌中透著凶。
在有限的認知下,去探索,去抗爭,自強不息,是中國人對困難最硬核的表達。
— 菖蒲 —

菖蒲是生長於水邊的草本植物,因葉片尖長如利劍,也被古人視為辟邪靈草,常和艾草一起掛在門口,同是端午的重要象徵。
和艾草相似,菖蒲也富有藥用價值,如健脾化痰等。古人端午時愛喝菖蒲酒,以求辟邪祛毒。

菖蒲的存在感,不止端午限定。它葉莖纖長,一叢併發,搭配山石與古盆,擺在書房案几上,不時還有香風暗渡,別是一番清雅小景,頗受文人喜愛。
不僅有觀賞價值,菖蒲還四季蒼翠,能耐苦寒,其堅韌淡泊的品性,正如君子風骨。
草木本無心,因人顯其志。正因先人為草木賦予人格,對自然抱以詩意,才能將山川納於胸懷,託物勵心。
— 石榴花 —

端午時值仲夏,滿眼皆是深淺青綠。只有石榴花,如一簇簇紅焰,在濃蔭中灼目盛開。
相傳,石榴由張騫出使西域時引入中原,千年來漸漸融入本土文化。石榴多籽,象徵多子多福、子孫滿堂,在自家庭院裡種植,寓意生活紅火美滿。
北方,出嫁的女兒會在端午時回孃家團圓,父母為閨女簪上榴花驅邪,祈求平安富貴,所以端午又叫「女兒節」。
唐朝有款盛極一時的「時尚單品」叫石榴裙,裙色如榴花般熾熱,一如少女們蓬勃美麗的生命,是盛唐氣象的明豔註腳。
我們常願「生如夏花之絢爛」,大抵便如石榴花,讓生命飽滿熱烈,欣欣向陽。
— 鬥百草 —

87版《紅樓夢》「鬥草」劇照
端午民俗有不少「競鬥」元素,除了龍舟競渡,還有百草之鬥,即「鬥草」遊戲。
鬥草分「武鬥」與「文鬥」。「武鬥」玩法簡單,兩人將草綁在一起,向兩端拉扯,誰的草被扯斷便為敗方,考驗人的力量與草的韌性。
「文鬥」則相對「燒腦」,遊戲者先要蒐羅花草,然後互報手中的花草名,名稱要對仗,如「觀音柳」對「羅漢松」,「君子竹」對「美人蕉」等(出自《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報到最後的算贏家,堪稱花草知識 文學素養 臨場應變的硬核考驗。
文鬥中,還會附加些風雅的「賭資」增添樂趣。李白因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而廣為人知的《清平樂》中,「百草巧求花下鬥,只賭珠璣滿鬥」便指這一玩法。
「鬥草」不侷限於端午,暮春、初夏等幽草萌發的時日皆可。人們去芳郊踏青,與山水親近,與草木熟識,一如近來火熱的露營,好玩的不止遊戲,更是與自然相融的野趣。
光陰過手,先人懷著對自然的敬畏,從抵禦抗爭,漸漸到熱忱親近。我們站在歷史的延長線上,將千百年間的智慧,融於尋常煙火,感悟這草木有情,人間有味。祝端午節快樂 (*^▽^*) ~
(內容顧問:俞香順,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從事植物審美文化研究,著有《中國荷花審美文化研究》《中國荷文化經典讀本》等。)
來源:荔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