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拍照3秒即可診斷病蟲害

工作人員正在整理拍攝的農作物病蟲害照片。本報記者王騰飛攝
當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這些高科技元素應用到農業領域,會給傳統種植方式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在山東省平度市,這樣的嘗試和碰撞已經初見成效。去年該市啟動普惠三農智慧農業專案,預計投資5億元研發一個基於人工智慧的植保服務平臺。有了它,農民發現農作物有了病蟲害,只需用手機拍張照片,3秒就能鑑別病蟲害並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該專案今後有望為農戶高效、快速、低成本地解決病蟲害識別和防治難題。
手機拍張照片,3秒給出診斷結果和防治方案
近日,記者來到平度市鳳台街道新經濟產業園,實地探訪這款基於人工智慧的農作物病蟲害診斷應用平臺。
「我們將其命名為‘很準’,就是要做到準確、簡單、高效地幫農民識別病蟲害。」該專案負責人戴勤海給記者現場演示了這一小程式的使用,從微信裡搜尋到「很準」小程式,上傳一張桃樹流膠病的照片,在小程式的首頁,瞬間就給出了診斷結果以及該病的發病規律、防治方法、使用者對該結果的評價意見。「拍照、什麼病、怎麼治」幾個字清晰地概括了「很準」的主要功能。
為什麼農村各家各戶的庭院裡都喜歡種桃樹?這桃樹在我們農村到底寓意著什麼?
記者瞭解到,這款小程式對農民和種植者是免費開放使用的,而之所以能夠做到幾秒鐘就能高效識別病蟲害,背後則需要強大的資料庫做支撐。記者在現場看到,在不算大的工作間裡,幾名工作人員正忙著在電腦上整理拍攝的農作物病蟲害照片,這是他們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
「這些病蟲害照片,都是我們拿著相機到農田裡採集的第一手資料。」由平度市農業局委派,在該專案指導建設病蟲害資料庫的高階農藝師崔漢亮告訴記者,這些天他幾乎天天到地裡拍攝各種病蟲害的照片。不僅請農業專家和農技人員一線採集病蟲害照片,「很準」團隊還聘請來自青島農業大學、煙臺農科院等院所的首席專家逐項給出解決方案。
識別一種病蟲害,需要兩三千張照片的資料支撐
「每一種病害在作物上有不同的發病部位,每一種蟲各生育期有不同的蟲態,在不同的地域表現也各不相同,所以識別一種病蟲害,需要兩三千張的照片資料才能形成一個訓練集。」戴勤海告訴記者,目前農作物上常見的病蟲害有幾千種,所以需要採集海量的照片,構建出病蟲害識別「大腦」。
這也使得「很準」和其他遠端診斷類的農技服務平臺有著明顯的不同,它最終要做到的是「去人工化」,不需要像傳統的方式再請人或等人去診斷,可以極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為農民服務。
正如同蓋高樓大廈要打好地基一樣,「很準」現在下大力氣重點做的,正是包括資料庫構建、病蟲害樣本採集、演算法研究在內的基礎性工作,而這項工作目前還少有人去系統、全面地做,「很準」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我們先從平度當地主要的果樹、小麥等作物開始,今年基本可以覆蓋果樹和大田作物的病蟲害。」戴勤海坦言,對於「打地基」這項工作並不急於求成,反而希望能慢一些,儘可能紮實一些,他預估至少還需要兩三年時間的積累。
不僅是診病工具,更能預警病蟲害發生趨勢
前不久,在平度市農廣校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上,「很準」迎來了第一批200名種子使用者,讓戴勤海沒想到的是,不到十天,就增長到了4000多個使用者,後臺顯示一個月期間的診病次數超過了10萬次。「我們並沒有去特意營銷推廣,都是農民自發推薦使用的,可見這真是對農民有用的。」戴勤海說,這更堅定了他的信心。
目前,「很準」也正在不斷地投入、積累、打磨,探索推出病蟲害保險,與飛防企業合作,引入綠色防控技術方案,對接資訊入戶工程等,不斷改善使用者體驗,以更好地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也拓展更多的發展空間。
而「很準」要做的不僅僅是一個診病工具,對病蟲害發生趨勢進行預警則是大資料更進一步的優勢體現。使用者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後,上傳的資料越來越多,通過建立分析模型,可以很容易地判斷出病源地、發病中心和發病趨勢,進而預警病蟲害。
戴勤海告訴記者,這對植保行業來說將是革命性的改變,不用再依賴人去查、去記。第一時間精準地診斷病蟲害並指導農戶科學防治,也可以避免農戶病急亂投醫,防止亂用藥、過度用藥。「我們更提倡引導農民通過早預防和採用綠色防控技術,儘量不用藥,或用綠色環保的藥。同時使用者可以對周邊農資經銷商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進行評價,這樣不好好服務、賣假藥的經銷商就會逐步被淘汰。」
「智慧農業大家都在提,但要能把其中一個節點做好,需要很長的過程。」戴勤海表示,「很準」瞄準的正是種植過程中最難、最痛的病蟲害防治環節,用智慧化的手段幫農民輕鬆種地,最終的目標是成為「全球第一的農作物病蟲害預報防治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