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mo植物識別

9月23日,是「秋分」節氣,飲食上吃點啥好?又該如何養生呢?


如題: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明天,也就是9月23日,就是二十四節氣之——秋分!

「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

秋分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是平分秋季的節氣。我國古人劃定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秋分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1、祭月,一般以年長的女性長輩,或家庭主婦,擔任主祭。

2、吃秋菜,也就是野莧菜,祈求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3、豎蛋,「秋分到,蛋兒俏」,秋分時節,有「豎蛋」的習俗。

4、送秋牛圖,送圖者,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俗稱「說秋」。

5、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秋分時節,吃秋菜,喝秋湯

嶺南地區,秋分時節,有「吃秋菜」「喝秋湯」的習俗。

「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

野莧菜,葉子富含鈣質,對骨骼生長髮育有促進作用。

還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秋分時節,採摘秋菜,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以祈求家宅安寧,身壯力健。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腸,洗滌內臟,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材料:鯽魚一條,生薑3-5片,老陳皮1/3個,野莧菜一把。

做法:

1、鯽魚、莧菜清洗乾淨;

2、炒鍋放油鯽魚,兩面煎微黃,轉入砂鍋中,加開水滾開,加莧菜根、陳皮、薑片,小火煲約30分鐘 。

3、莧菜葉,最後15分鐘放,湯色濃白時關火,加少量鹽調味。

秋分時節,飲三茶,為健康過冬,打下好基礎

秋分時節,要保持陰陽平衡,防止外界邪氣侵襲。

此時,主要外邪為燥邪,秋分之後,多為涼燥,飲熱茶,是不錯選擇。

1、尾參茶,滋陰潤燥

尾參,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有「清熱潤肺,養陰熄風,補益五臟,滋養氣血,平補而潤,兼除風熱」之功效。尾參,味甘多汁,質柔而潤,是一味養陰生津的佳品。

尾參中含有維生素A,對改善乾裂、粗糙的面板狀況有不錯的作用。秋分時節,燥邪易傷津,每天2-3杯尾參茶,有很不錯的養陰生津之效。

2、紅蘇子葉茶,養胃驅寒

秋分過後,天氣逐漸變得寒冷,此時,要注意養胃驅寒。紅蘇子葉,泡水喝,可緩解脾胃氣滯,促消化,保護腸胃健康。

中醫認為,紅蘇子葉具有暖胃作用,能緩解脾胃氣滯,胸悶,腹瀉,嘔吐之證。可用於治療胃寒症等,具有很好的療效。

秋分時節,泡上一杯,不僅有益胃部健康,還可促進腸壁的蠕動,幫助消化,預防秋燥導致便祕。

3、谷谷丁紅茶,下火消炎

秋分時節,燥邪嚴重,容易導致嗓子發炎、咽喉腫痛等上火之症。

此時,採挖一些谷谷丁,將其發酵後,炒製成茶,泡水喝,可下火消炎。

谷谷丁,俗稱婆婆丁,秋季的藥用價值高,有「天然抗生素」、「下火草」之稱,去火、消炎,效果尤佳。

秋燥引起的上火發炎、嗓子疼,口腔潰瘍、肝火旺,胃熱,脾氣暴躁等,都可以用谷谷丁泡水來改善,有不錯的效果。

秋分時節,重養生,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防感冒,適添衣

秋分過後,天氣變化多端,此時,抵抗力減弱,容易導致感冒。

因此,秋分後,一定要助於防感冒。

感冒預防,首先要遵循「春捂秋凍」,和「耐寒鍛鍊從秋始」的規律。

也就是說,一定要注意氣溫的變化,隨著溫度的變化,適當的增減衣服。

還要增加戶外活動,增強體質,提高對抗病毒的能力。

此外,還要注意,保持工作環境,和家庭室內的良好通風。

秋季,多喝水,也有助於預防感冒。

第二件:補養腎氣,少生病

秋分過後,天氣逐漸寒冷,一定要注守護腎臟,補養腎氣。寒與腎相應,最易損耗腎的陽氣,腎的陽氣一傷,人就容易生病。很多人,秋季體虛,大多是腎氣不足所致,所以,秋分過後,重養腎。熱水泡腳,按揉足心,可溫補腎陽,補益腎氣。腳底上,具有腎經上的要穴——湧泉穴。

熱水泡腳,可舒筋活絡、促進血液迴圈,刺激腳底穴位,促進腎臟健康。

泡腳一定要泡透,泡腳水,溫度38℃-40℃左右為宜,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15-30分鐘為宜,泡到微微出汗即可。

生薑水泡腳,可驅寒,溫腎助陽。

只需把生薑洗淨後拍碎,然後,煮成生薑水後,和熱水混合即可。

肉桂花椒水泡腳,可溫腎助陽,對於因腎虛所致的四肢浮腫,具有緩解作用。

泡腳後,按揉足心湧泉穴,可促進腎臟排毒,有益腎臟健康。

湧泉穴,位在足底筋膜的中心,腳底人字紋中點,於足底二三趾間線直下,腳掌從上往下約三分之一處。

第三件:早臥早起,休息好

秋分時節,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早臥早起。

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

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麻煩聯絡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