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mo植物識別

入侵氾濫的水花生比水葫蘆更強,它是什麼生物,為何成了雜草之王?


水花生又名,喜旱蓮子草,原產於南美洲的巴西、烏拉圭、阿根廷等國。 1930年由日本引入我國,並氾濫至今,既可水生,又可陸生。

物種入侵是世界各國最頭疼的問題,比如澳大利亞的穴兔氾濫已經持續了一百多年,美國的野豬氾濫每年也會造成數十億的經濟損失。雖然我們聽到的物種氾濫,大都是動物,但其實植物的泛濫同樣威脅巨大,比如入侵美國的「風滾草」(刺沙蓬)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不斷在美國擴張著自己的「領地」,一到了秋季,風滾草球會隨風滾動,跑到高速公路上、包圍居民的家,同時也在不斷的與本土物種競爭,讓美國頭疼不已。(下圖是美國一居民家被風滾草包圍的畫面,此時如果有一點火星,那麼家就會變成火海)

當然,地大物博的我國也沒有逃過物種入侵的「魔咒」,根據我國的初步估計,在我國約有754個入侵物種,其中動物有171種動物,265種植物以及26種菌類微生物,可見在入侵物種方面,我們從未置身事外。

在如此多的入侵植物中,最強悍的植物之一無疑就是水花生了,因為作為一種植物它僅僅是在湖北省就曾擁有著300多萬畝的分佈面積,將以生命力頑強著稱的水葫蘆都擠到了生存邊緣,嚴重的影響了我國本土水生生物的多樣性。

什麼是水花生?

水花生並不是長在水裡的花生,而是一種葉片像花生葉片的植物,它的學名為空心蓮子草,是石竹目莧科下的植物。

在莧科下,我們最常見的一種植物就是莧菜了,它的特點是葉片的中間背面有顯眼的紅色(莧菜分綠色和紅色兩種,綠色的沒有這個特徵,它的全株都是略色的),在我們這(山東)稱之為「迎青菜」,以前每年的5月份前後,我就會跟母親去田野裡採摘一些,包包子或者焯水之後涼拌吃,非常的美味。(下圖為綠、紅兩種莧菜)

當然水花生與莧菜的差距還是很大的,首先水花生是莧科蓮子草屬下的植物,而莧菜是莧科莧屬下的植物。其次,水花生是一種可以水陸兩棲的植物,它雖然喜歡在水中生長,但是一些潮溼的土地,它們照樣能夠活得很好。

水花生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們的根莖部一般都匍匐在地上或者是水面上,莖部空心,比較的脆,一掰就斷。別以為這樣它們就很脆弱,實際上它的整個莖部都能生出細小的根,一旦斷了,它們很快就能長成獨立的新個體,這種繁殖方式稱之為營養繁殖,屬於無性繁殖的一種

當然,水花生並不是我國的本土物種,而是一種原產於南美洲的植物,它們主要分佈在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等國家裡,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被引入了我國。

因此,水花生其實是空心蓮子草,這是一種原產南美的植物,它們營營養繁殖(從營養部位就可以繁殖出新的個體),喜水喜熱,能夠水陸兩棲生活。

水花生在我國的「變化」

水花生最早是在20世紀30年代由侵華日軍引入我國的,他們引入水花生的目的是為了餵馬,畢竟當時它們準備了許多馬匹。到了50年代,水花生就因為生長速度快被引入了南方的一些地區,其中湖北的引入是比較早的,引入的原因也是為了餵養牲畜。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養殖業的大力發展,尤其是養豬業,到了七八十年代,水花生就先後被20多個省份引入,成為了養殖業的主要天然飼料。

隨著越來越多的地方引入水花生,人們發現了一個問題:水花生竟然悄悄的在野外不斷的擴張,以至於許多野生水體內形成了水花生一家獨大的局面。

但是,莧科下的植物並不是單純的野草,它們是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的,水花生也是如此,它的全株都可以入藥,有清熱利水、涼血解毒作用。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在這個影響下,水花生做飼料越來越少,這讓水花生更加肆無忌憚的泛濫。

因此,從天然飼料變成氾濫物種,水花生僅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

水花生的危害

水花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雖然它們原產在熱帶的水域中,但是到了我國之後,它們竟然也適應了旱生,而且水花生的營養生殖方式讓它們可以一變多。最關鍵的是,人們發現即便是一些牲畜吃掉了水花生,只要排洩物中含有未消化的莖,這些莖落地後依然可以繁殖。

通過人工種植,它們來到了池塘、河流,通過河流沖刷以及動物的攜帶,它們開始開枝散葉,最終成為了「野區霸主」。

在水花生氾濫的水中,它們降低了水中的水溶氧,使得許多魚類等水生動物大量死亡,同時它們強大的繁殖能力也在擠壓著我國本土水生植物的生存空間,在泛濫的水域中,除了水花生,我們幾乎看不到其他的植物。

同時,水花生還導湖泊沼澤化和富營養化,在水花生氾濫的湖泊中,船隻甚至都無法正常的航行。

除了水中,水花生在我國已經能夠適應陸地的生活,這使得它們開始侵佔農田、林地,導致糧食減產,林地中生物多樣性下降等等。此時,人們才終於意識到了入侵物種的威力,而「雜草之王」的稱號也成功被水花生帶走。

水花生的剋星

進入21世紀後,湖北、江蘇、湖南、江西等多省受水花生氾濫的影響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於是,相關的部門也一直在尋求解決辦法。但是即使把水體裡表面的水花生清理乾淨,只要是水下有根系,它們很快就能「死而復生」,並且氾濫成災。

於是,到了2009年,農業部門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引入天敵。這是個很危險的想法,因為引入的天敵對於我國來說也是入侵物種,一旦引入後起不到效果,反而造成新的物種氾濫就得不償失了。這種例子不是沒有,比如澳大利亞曾經引入過狐狸去抑制穴兔的繁殖,但是沒想到狐狸去了之後對穴兔不感興趣,反而把澳洲本土的小型有袋類動物當成了獵物,又形成了氾濫的局面。

不過,我國的這次引入並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我國的專家通過仔細的研究發現了南美洲的一種專門吃水花生的昆蟲-水花生葉甲蟲。

正所謂一物降一物,水花生葉甲蟲雖然會飛,但是它們只在有水花生的區域活動,而且它們的繁殖能力很強,需要要不到30天就能繁殖一個世代(15-30只幼蟲),它們瘋狂的啃食著水花生,成功的抑制了水花生的繁殖。

據統計僅僅是在湖北,從2012年至2015年,水花生葉甲蟲就成功地防治了173.8萬畝的水花生氾濫區域。

當然,在引入期間我國的專家也遇到了葉甲蟲在我國無法過冬的問題,不過經過我國多個實驗培育基地的培養,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

總結

水花生是原產南美洲的一種水生植物,它們是由日本人引入我國的,之後人們看中了它的飼料價值在多個省份內推廣。隨著面積和分佈的增加,水花生在我國逐漸的暴露出了「本性」,它們以極強的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成功的成為了「雜草之王」。

不過,從21世紀初,我國就找到了生物防治的方法,所以近些年水花生氾濫的趨勢已經得到了控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們在我國就翻不起大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