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被稱為「牧草之王」,卻需要從美國大量進口,價格比糧食還貴
在異鄉漂泊久了,越發思念家鄉的一切,特別是那些小時候的美好時光。對於一個熱愛美食的人來說,更是懷念家鄉的各種美味佳餚,即使是小時候不喜歡的食物,現在也渴望再嘗幾口。最近,偶然間看到了醃製的洋姜,一下子勾起了在姥姥家吃過的回憶,於是迫不及待地買了幾袋,希望能重溫小時候的味道。
如今已是農曆二月,天氣漸暖,不久便是野菜生長的季節。在各種常見的野菜中,你最喜歡哪一種呢?我特別懷念小時候吃過的苜蓿菜。春天初發嫩芽,摘下來後焯水、浸泡,可以涼拌、煮麵、蒸飯,令人垂涎欲滴。
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有一大片苜蓿地。春天嫩芽剛長出來的時候,人們採摘作為野菜食用;長大一些後,便成為牲畜的飼料。到了秋天,便是收割的季節,將苜蓿晒乾,儲存起來,用來餵養牛羊等家畜。因此,苜蓿在我國應該是相當常見的,畢竟它可以通過播種繁殖。但今天我聽到有朋友說,苜蓿草竟然需要大量進口,尤其是美國,還佔據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這樣進口的成本,要比糧食都貴了。
為何連苜蓿都要進口呢?因為國內對苜蓿草的種植和培育並未受到足夠重視。缺乏自主培育意識,再加上地理氣候的限制,導致國產苜蓿草產量低、品質差,無法滿足牧草標準要求,只能進口。同時,近年來的「拿來主義」也加劇了我們對進口的依賴。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面對苜蓿草價格不斷上漲的現實,彷彿地球上的一切都在漲價,而我們只能被動接受一樣。或許有人會問:不能找到其他牧草替代苜蓿嗎?但這是因為你還不瞭解苜蓿。一旦瞭解了它,你會發現它有多麼「優秀」。
苜蓿之所以是一種備受歡迎的牧草,主要是因為它的蛋白含量高達總乾草質量的17%至20%,被譽為「牧草之王」。牛羊們愛吃苜蓿,因為可以從中獲取高質量的蛋白質。此外,苜蓿不僅產量高,而且營養豐富,讓牲畜吃了之後體質強壯,奶牛產奶量也會增加。此外,苜蓿還可以加工成草粉、草塊、草顆粒等形式,功能多樣,應用廣泛!除此之外,苜蓿對土地也有益處。它龐大的根系就像土地的守護神,緊緊抓住土壤,吸收土壤養分。此外,它還能防止水土流失,為土地披上一層「保護外衣」,保護著它不受侵蝕。
當然,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苜蓿芽是一種非常營養的蔬菜,口感清脆爽口,熱量低,非常適合追求健康生活的人群。如果你覺得苦味太重,還可以嘗試泡製成苜蓿茶,據說有助於調節身體的酸鹼平衡呢!此外,你可能想不到,苜蓿居然還有藥用價值。據記載,古代人廣泛應用苜蓿於中藥,具有清熱利尿、補血止血等功效。是不是沒想到,這種生命力頑強的苜蓿草,竟然有這麼多優點呢?實際上,苜蓿在我國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最早種植苜蓿的人是古代的漢武帝,當時是為了給自己的戰馬提供食物。隨後,苜蓿成為中國北方黃河流域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苜蓿開花的時候,成片的苜蓿草地宛如一幅農民智慧和勤勞的畫卷。
如今,我們的餐桌上的肉類主要依賴進口的大豆和苜蓿草作為飼料來源。一旦國外發生動盪或變化,國內的肉價就會受到影響。同時,國內對精飼料和粗飼料的依賴也暴露了我們在糧食和食品安全方面的一些問題。幸運的是,近年來國內開始重視本土苜蓿草的培育和種植,並增加了青貯玉米的種植面積。中國農科院也釋出了相關科研計劃,專注於培育優質飼草品種資源。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直到它們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苜蓿草一樣,或許在我們的認知裡,它只是一種普通的牧草,但實際上,它的價值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