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自盛李記堆錦博物館:堆花錦簇 堆出人間錦繡生活
<body>
「簇錦攢花鬥勝遊」,這是古人形容春天繁花似錦場面時的感慨,但要放在上黨堆花(又名堆錦)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中,實不為過。
堆花是中國最早的「立體國畫」,也是一門材料應用學,工匠師傅們用獨特的技藝,將風景、人物等形象生動地呈現在畫面上,使其栩栩如生、搖曳生姿,這一幅幅畫,定格了生活之美好,折射匠人薪火相傳的技藝。2008年,這門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長治自盛李記堆錦博物館。
上黨,堆花藝術的發源地
長治,古稱上黨,是堆花藝術的發源地和盛行地。唐韓王元嘉封蔭落戶上黨以及李隆基出任潞州別駕時,將宮廷一種絲綢製作而成的堆花工藝帶來潞州(今長治),從此堆花藝術便紮根在唐韓王元嘉後裔上黨李氏宗族中。
堆花藝術是集祭祀的花貢、供花、宮花、貼絹、折絹、通草花、堆綾、堆繡、布貼畫、堆錦、布堆、堆紗、絹人、扎花繪畫等技藝為一體的多門類技藝應用的總稱。據自盛李記第18代傳人李衛東介紹,現館藏有《上黨李氏宗族世系族譜》,上面記錄著自盛李記堆花世家的傳承輩分序列。「始祖李鸞,明代正統、弘治年間人,系唐高祖李淵第十一子韓王李元嘉後裔。據史書記載,在公元707年,唐中宗李隆基以臨淄王、衛尉少卿的身份兼任潞州別駕,在這4年期間,李隆基表面上鶯歌燕舞,暗地裡招賢納士以圖大業。在潞州,李隆基必與同宗同族的先祖李元嘉後人聯絡,從宮廷帶來的堆花藝術也由此在自盛李記家族中流傳至今。
以館藏“麻姑獻壽」堆花作品為代表,在其背面落款為自盛李記。2016年,故宮博物院首席摹搨官常保立先生看過此畫後表示,從該堆花呈現的人物風格、工藝、絲織品等方面看為明末清初作品,是迄今發現最早的自盛李記老字號印記。
1915年,長治自盛李記堆花第十四、十五、十六代傳人李治清和兒子李模、李楷及孫子李時忠祖孫三代堆制的一套「春、夏、秋、冬」四條屏,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銀質獎,是山西史載中最早獲得的世界級獎項,蜚聲海內外。縱觀全國各地,堆錦藝術僅在長治地區興盛並流傳至今。現今發現的明清堆花全部出自長治。
博物館裡展示堆花永珍
2016年9月28日,由山西省文物局備案,長治自盛李記堆錦博物館正式成立。該館的成立,既填補了世界文博的門類空白,又填補了堆花藝術的歷史空白,同時又為堆花藝術工作者們提供了一個傳承、研究和弘揚堆花藝術的平臺。
2021年9月26日,長治自盛李記堆錦博物館新館在體育中心體育場西南角落成,走進自盛李記博物館,看到的是一幅幅明清以來的堆花文物藝術精品,實為精緻,展廳詳實介紹了堆花這門藝術的起源與發展。李衛東館長講:「博物館是用來進行關於過去和未來的思辨對話空間,為社會保管藝術品和標本,為子孫後代保護多樣的技藝,保障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權利和平等獲取遺產的權利」。
博物館建設面積一千餘平方米,主要從事非遺專案堆花文物的研究、修復、展陳、非遺傳承、傳統工藝的保護、收徒、授徒、文創及堆花製作和銷售工作。館內館藏明清以來歷代堆花作品和畫稿五百餘件套,很多屬於珍貴歷史文物。
步入展館,立刻就會在這種藝術氛圍中沉醉。在館內,你可以看到自盛李記堆花藝術的起源與自盛李記商號的變遷,也能在博物館史料與文物展區內追溯中國堆花藝術源流,認知在絲綢之路中,潞之絲綢的重要地位。
在潞綢織造千百年來的輝煌技藝中,讓參觀者見證了堆花藝術的巔峰鉅作。館內展陳了很多具有年代感的堆花作品,從造型、到材質,再到其樣貌,都一步步印證堆花這門藝術的絕妙之處,不失為一次「科普」的過程。生活的情趣和美好,都通過堆花藝術成為永恆。在展廳內,雖無法看到現藏於喬家大院的58幅清末民初時長治自盛李記的堆花作品,但通過一張張圖版,卻不難看出「自盛李記」堆花惟妙惟肖、逼真寫實的手藝。
此外,館內還展示了曾經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銀質獎獎章的李模、李楷及孫子李時忠三代人創作的堆花作品,既有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巾幗英雄》《三打白骨精》,還有讓人置身叢林之美感的裝飾畫《鷹鬆常在》《鷺鷥戲蓮》等。
有傳承就有創新,展廳最後,展示了自盛李記堆錦博物館的業務與文創新產品,裡面展現的堆花作品均為堆花第十八代傳人李衛東帶徒設計製作而成,很多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突破創新,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不少作品還獲得過省內外的工藝美術類大獎,越發讓人眼前一亮。
館長推薦
展廳內,每一幅堆花作品,都是自盛李記堆花匠人一代代的傳承,更匯聚了上黨堆花的前世今生。接下來,該館館長李衛東將為大家推薦鎮館之寶。
●堆花作品《福祿壽喜》花鳥四條屏
這幅堆花藝術品是明朝留存至今的,且不說年代久遠,就說這做工,非常地精美,技藝精湛,是花鳥類堆錦作品的技藝巔峰。該作品採用潞綢、潞麻、通草、棉花、硬紙板、礦物質顏料、金銀箔等精心製作而成。從堆工、畫工到裝裱工都是極品。觀賞性極強,研究價值極高。這種高浮雕的堆花技法,在堆花傳承人之間不僅僅是文物,更是頂禮膜拜的神品。
●堆花作品畫稿
展館中,除了李家先人的30多幅堆花作品外,還展出了他們部分堆花作品的畫稿,最為難得的是清末民初李楷先生長卷堆花作品畫稿《群仙集慶圖》。該畫稿長4.53米,作品以線描為主,運筆自然、線描精細,墨色沉穩而富有變化,暈染有致。
畫稿中仙山重巒疊嶂,波濤雲湧,蒼松、奇柏、垂柳、仙草穿插,亭臺樓閣掩映其間。端莊威嚴的西王母,祥雲環繞乘風蒞臨,神情怡然地接受著各路神靈拜壽。壽星南極仙翁,站在雲端,面帶微笑,拱手向下張望。神仙們從海陸空三個方向紛至沓來,或騰雲,或凌波,或駕鶴,或騎鹿;各備壽禮,或手持奇花異卉、蟠桃珍果;或捧盒攜奩、貢珠獻寶。全域性38個人物形象,構圖十分講究,每個人物的神態仰俯昂揚有序。
畫稿如此精準,可以想象出堆花藝術成品的富麗堂皇,莊嚴肅穆。據瞭解,堆花畫稿不僅僅是作品的底稿,更是精美的白描手稿,鑑於其藝術的獨特性,在畫稿中蘊藏了各種解剖學,以及各種行業術語,能保留下來,足顯其珍貴。
●彩色畫稿《風塵三俠》
李模的《風塵三俠》是堆花彩色畫稿,就風格和造型而言,筆墨工穩,用筆疏放,意筆為主,用色對比鮮明,充滿活力。重視突出中心人物而不失遠小近大的透視原理,具有典型的中國畫特點。
●《風雲人物》,最早的私人定製
李時雲作品《風雲人物》與其說是一幅堆花作品,不如說它逼真得太像相片,據李衛東介紹,這幅作品的構圖是民國最為風靡的圖形,最早發現於上海的某外國大使館,人物疑似袁世凱之子袁克定。這幅堆花作品開創了堆花藝術私人定製肖像畫的先河,是絕無僅有的孤品。
●金陵美女,定格畫中
2021年長治自盛李記堆花傳人李銘山堆制的紅樓夢題材《金陵十二釵》造型準確,構圖嚴謹;難能可貴的是,它們既不同於唐代仕女畫的豐腴肥碩,又迥異於明清仕女畫的纖巧瘦弱,美人不再徒具形質,而被賦予骨血和精神,成為詮釋古典美學的「新仕女畫」。
●《戲曲人物》,演人間百態
好作品,必然具備兩種要素,一為簡單,二是豐富。一個人物,一個姿勢,卻有百種樣式。
●福祿壽三星送福
中國民間崇拜的福神、祿星、壽星的合稱,又稱福祿壽三星。中國民間喜歡將三星作為禮儀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象徵幸福、吉利、長壽的祝願。「自盛李記」自然也堆制了大量的「福祿壽」堆花作品,傳世作品層出不窮。
堆花藝術,堆的是大衍世界的芸芸眾生之剎那芳華,表達的是天人合一大美無言的精神精髓,留下的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藏。來吧,用一顆發現美的眼睛,走進長治自盛李記堆錦博物館。
山西晚報記者 呂國俊 孫軼瓊 南麗江 通訊員 楊敬
來源: 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