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親手設計一個「雨水花園」!這門課有點不一樣……
楊浦區平涼路第三小學
有一個非常特別的花園——
雨水花園
為什麼要叫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一起走進背後的故事
一個「會呼吸的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是一種生態可持續的雨洪控制與雨水利用設施,它基於「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淨化,並使之逐漸滲入土壤,涵養地下水。當老師帶著孩子行走濱江時,孩子們對這裡的綠色小花園充滿了好奇。
於是,學校在「濱江DREAMS」課程生態濱江版塊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特別的單元——「會呼吸的雨水花園」。讓四五年級的孩子,用一年的時間,親手設計一座夢想中的雨水花園,然後再參加集體「競標會」……
楊浦濱江被稱作「世界會客廳」,在人文、生態、科創方面都有著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為了將這些多姿多彩的在地資源轉化為有意義的教育資源,平涼路第三小學構建了基於學科融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濱江DREAMS」。
孩子們用一年的時間,設計完成屬於自己的「雨水花園」。從賞析世界各地雨水花園案例,到實地走訪楊浦濱江雨水花園,從閱讀《小水滴的旅行》,到思考「花園中如何實現雨水迴圈」,從討論「生活汙水都去哪裡了」,到學習自然界中水迴圈……
過程中,孩子們成為了小小綠色設計師,在自主或合作探究中思考和交流,真正深入體會到團隊合作的意義。
基於「濱江」的人文、生態、科創
當孩子離開學校的若干年之後,他們還能記住什麼?課程除了豐富的學習經歷、拓寬眼界以外,還應該能夠留下一些更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
2019年9月,平涼路第三小學開始實施基於學科融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濱江DREAMS」。圍繞「楊浦濱江」這一場域,將濱江元素貫穿於跨學科課程之中,帶領學生走進濱江、認識濱江、參與濱江的建設。
「濱江DREAMS」課程分為「人文濱江」、「生態濱江」和「科創濱江」三大版塊。
「人文濱江」版塊學習內容採用「場域體驗」的模式進行建構,對基礎型學科育人中的情意要求進行整合,在場域體驗過程中展開「五育融合」的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以文旅結合的方式,運用資料學習、聆聽故事、實地探訪等形式,組織學生探訪濱江的優秀歷史建築,一起聆聽建築背後的故事,在感受建築美中追尋楊浦的工業記憶,感受楊浦的發展與變遷。
「生態濱江」版塊學習內容採用「科技 N」的模式進行構建,將美術、數學、語文學科等學科嵌入科技學科,展開「科學與技術 」的「五育融合」的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通過觀察、實驗、製作等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學習濱江水生動植物基本知識、掌握實驗基本操作技能、瞭解濱江的生態理念與系統等。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學會如何選擇合作伙伴、如何與夥伴展開探究活動等,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並最終實現自主發展。
黑松露被譽為餐桌上的黑鑽石,需要用母豬才能找到,是什麼原理?
「科創濱江」學習內容採用 「超學科」的模式進行構建,弱化特定某一門學科的主導,提出需要學生運用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才能解決的驅動任務,展開任務驅動下的「五育融合」的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版塊依託場館和高校資源,通過實地參觀、原理探祕、動手操作、產品創作、實驗改進等活動,學生在體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幸福感的同時,就現有材料展開科技創新,實現創意物化。
課程除了給予孩子們以美好的回憶,一些事實性知識以外,更希望能夠影響孩子們未來的生活方式、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模式、生涯選擇、事業發展,能夠幫助學生形成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基底。
據悉,「濱江DREAMS」課程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中,通過完成學習任務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
在這裡,孩子們親歷實踐、探究、體驗、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學習過程,於課程中茁壯成長。
來源:上海楊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