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拍照3秒識別診斷病蟲害!人工智慧給植保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當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這些高科技元素應用到農業領域,會給傳統種植方式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在山東省平度市,這樣的嘗試和碰撞已經初見成效。去年該市啟動普惠三農智慧農業專案,預計投資5億元研發一個基於人工智慧的植保服務平臺。
有了它,農民發現農作物有了病蟲害,只需用手機拍張照片,3秒就能就能鑑別病蟲害並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該專案今後有望為農戶高效、快速、低成本地解決病蟲害識別和防治難題。
手機拍張照片,3秒給出診斷結果和防治方案
近日,筆者來到平度市鳳台街道新經濟產業園,實地探訪這款基於人工智慧的農作物病蟲害診斷應用平臺。
「我們將其命名為「很準」,就是要做到準確、簡單、高效地幫農民識別病蟲害。」該專案負責人戴勤海給筆者現場演示了這一小程式的使用,從微信裡搜尋到「很準」小程式,上傳一張桃樹流膠病的照片,瞬間就給出了診斷結果以及該病的發病規律、防治方法,還有使用者對該結果的評價意見。在小程式的首頁, 「拍照、什麼病、怎麼治」幾個字清晰地概括了「很準」的主要功能。
為什麼農村各家各戶的庭院裡都喜歡種桃樹?這桃樹在我們農村到底寓意著什麼?
筆者瞭解到,這款小程式對農民和種植者是免費開放使用的,而之所以能夠做到幾秒鐘就能高效識別病蟲,背後則需要強大的資料庫來做支撐。

識別一種病蟲害,需要兩三千張照片的資料支撐
「每一種病害在作物上有不同的發病部位,每一種蟲各生育期有不同的蟲態,在不同的地域表現也各不相同,所以識別一個病蟲害,需要兩三千張的照片資料才能形成一個訓練集。」戴勤海告訴記者,目前農作物上常見的病蟲害有幾千種,所以需要採集海量的照片,構建出病蟲害識別大腦。
這也使得「很準」和其他遠端診斷類的農技服務平臺有著明顯的不同,它最終要做到的是「去人工化」,不需要像傳統的方式再請人或等人去診斷,可以以極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為農民服務。
正如同蓋高樓大廈要打好地基一樣,「很準」現在下大力氣重點做的,正是包括資料庫構建、病蟲害樣本採集、演算法研究在內的基礎性工作,而這項工作目前還少有人去系統、全面地做,「很準」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我們先從平度當地主要的果樹、小麥等作物開始,今年基本可以覆蓋果樹和大田作物的病蟲害。」戴勤海坦言,對於打地基這項工作並不急於求成,反而希望能慢一些、儘可能紮實一些,他預估至少還需要兩三年時間的積累。
來源:農民日報農資
作者:王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