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過量有什麼後果?如何做才能算科學施肥?老百姓:拒絕大頭肥
水稻的生長離不開肥料,肥料應用的多少直接影響產量的高低,但我們也要本著作物生長的需求科學施肥。水稻的用肥共分為:基肥、櫱肥、調節肥、穗肥4種,粒肥可以與穗肥一併使用,施肥比例在4:3:1:2。我們老百姓一定要知道肥料應用過多有哪些壞處,才能更好的掌握科學施肥。如果肥料正確使用,不僅水稻長勢好、產量高而且米制和千粒重都會提升,同時還會避免出現蟲害、病害以及倒伏的發生。
水稻葉片有暗綠色水漬狀小斑,隨後在葉脈間擴充套件為暗綠至黃褐色的細條斑,是什麼病害?
科學施肥真的太重要了,以前我們父母種地都是2遍肥,撒進去就拉倒,最後不是肥大倒伏了,就是肥小沒產量,這就是所謂的「大頭肥」。
首先,施肥過多容易發生倒伏。氮肥施用量增加,水稻植株的節間會伸長,莖稈變細,導致重心向上,在遇到大風大雨等天氣會發生倒伏現象,給水稻造成減產。
其次,氮肥過多會加重蟲害和病害的發病機率。水稻氮肥過量,會促進水稻後期生殖生長過旺,導致水稻的莖稈強度降低,因此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就會減弱,後期容易導致稻瘟病、紋枯病、細菌性褐斑病等多種病害的發生。
最後,會導致水稻貪青晚熟。氮肥過多,莖葉生長就會茂盛,植株間通風效果差,影響光合作用,同時無效分櫱也會增多,有效分櫱得不到營養吸收,最終導致青米多,米質低劣、千粒重降低。
水稻要想高產,除了耕種技術本身以外,還需要學會科學施肥。
基肥:基肥要作為底肥一次性使用,佔全年施肥量的40%,特別是磷肥,一次性要全部施入。基肥要根據自身土地肥力的高低來決定,沙土地要適當增加,白漿土要適當減量,避免土壤板結。
櫱肥:櫱肥是水稻返青時期非常重要的環節,佔全年施肥量的30%,櫱肥通常分為兩次使用。第一次使用時期在插秧後3-4天,在上護苗水後立即施入,建議摻入櫱肥總量的40%硫酸銨,可加快秧苗返青速度,促進秧苗早生快發。(不可以帶封閉藥,以免發生藥害)。第二次在秧苗4.5葉前將剩餘的櫱肥(不得超過6月5日)施入,目的是增加秧苗的有效分櫱。
調節肥:在秧苗7.5葉前,觀察田間水稻是否有出現植株顏色發黃、秧苗矮小、分櫱數低等,如果出現則使用1-2公斤尿素。調節肥在種植過程當中應用的老百姓較少,原因是施肥時間和用量掌握不準確。
穗肥:在秧苗倒2葉時使用穗肥,建議每畝加3-4公斤磷酸二氫鉀,施肥前觀察本田底葉有無枯萎,水稻有無病害、是否有拔節黃,同時還要密切關注天氣的的變化及水層的管理,後期在噴施3-4遍促籽粒、壯莖稈的葉面肥。
施肥的原則就是前重、中輕、後補的原則。既要保證秧苗對肥料的需求,也不可盲目追求產量加大肥量。
有寫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