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與睡蓮不該混為一談


來源:【綠色中國】

荷花與睡蓮不該混為一談

文/李 敏

近年來,在杭州西湖、蘇州園林等傳統風景區和古典園林中,出現大量睡蓮荷花混種的現象,甚至在有些以荷花為主題的園林與景觀中也有睡蓮出現。這給園林的中國傳統美感帶來不和諧和破壞,對遊覽者造成了誤導,影響破壞了中國古典風景園林的文化特徵。

本文以睡蓮和荷花為例,對二者的起源、文化意象和混淆過程進行辨析,進而探討景觀園林遺產中的外來植物品種入侵的話題,以期引起關注,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景觀與園林中特色植物審美特徵得以維護與持續。

自古中國「蓮」特指荷花

荷花(拉丁文名Nelumbo nucifera,英文名Lotus flower)為睡蓮科蓮屬的多年生宿根植物,起源於溫帶和亞熱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種植和藝術歷史。荷花在中國古代又稱為「蓮」,並且特指「蓮」的花朵,因此荷花在古代又稱為「蓮花」、「蓮華」、「藕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從歷史影象、古代文獻和出土文物來看,凡是文獻中提到的「蓮」,都特指荷花。「蓮」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既是園林觀賞植物,更重要的是水鄉的農作物。蓮藕可作蔬菜,蓮蓬是當季鮮果,蓮子是經濟作物。有大規模的人工種植,也有野生。在古代,無論是屈原筆下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離騷》),還是南朝民歌中的「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西洲曲》),抑或李清照筆下的「誤入藕花深處」(《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都是一種野生自然的、田園風光式的美感。因此,被引入景觀園林中,不僅是因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姿態之優美高潔,更暗含了對江南魚米之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田園風光、民生富庶的模擬和讚歎。其亭亭而立的姿態,成為一種特有的審美意向。

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觀為例,其核心價值要素「西湖十景」中的「麴院風荷」,便是以荷花為觀賞物件。所謂風荷,即出水之荷花,翠蓋高擎、一枝出水,隨風搖曳,形成「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的意象,並引發「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的思鄉之情(宋周邦彥蘇幕遮》)。而荷葉清香,沁人心脾,天愈熱而香彌清,乃全方位的享受。因此,荷花也作為杭州西湖文化景觀的六大價值要素之一「特色植物」中四季花卉的代表之一,成為其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載體之一1。 (圖1~圖6)

荷花與睡蓮不該混為一談

睡蓮本是舶來品

睡蓮(拉丁文名Nymphaea tetragona,英文名water lily)為睡蓮科睡蓮屬多年生草本宿根水生植物,有藍色、黃色、紅色、白色等多種色彩。睡蓮起源於古埃及、印度、孟加拉、墨西哥等地,從文化內涵而言是西方語境下經典的水生植物,尤其是原產於北非的尼羅河白睡蓮,被視為聖潔的象徵,賦予了很高的文化內涵。從原產地而言,睡蓮分熱帶睡蓮和溫帶睡蓮,其中熱帶睡蓮花型碩大、花色鮮豔多樣,是現代園藝培育的寵兒,而溫帶睡蓮則花型較小、花色淺淡。從19世紀開始,英國的園藝家開始培育雜交的睡蓮品種,20世紀美國也成為睡蓮培育的中心,培養出多種適合溫帶栽培的耐寒品種2。人們今天所見到的,絕大部分是雜交培育的新品種,兼有熱帶睡蓮的豔麗和溫帶睡蓮的耐寒。

睡蓮在19世紀以前漫長的數千年中,是典型的西方文化藝術的象徵。從古埃及的壁畫與石刻,到近代莫奈的印象派畫作,反映出睡蓮在西方文化中至高的地位。

在古埃及壁畫中,睡蓮是出現率僅次於莎草的一種特徵植物,在各種場景中比比皆是,在建築和浮雕中普遍出現。這一傳統在歐洲的文化中一脈相承。在園藝業蓬勃發展的19世紀,睡蓮更成為歐洲園林和景觀營建中的主要水生花卉之一。反映在藝術作品中,以莫奈筆下的睡蓮最為代表性,其鮮豔夢幻的色彩,是歐洲現代藝術的重要意象。而在痴狂追捧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拉斐爾前派筆下,睡蓮則是與仙女美麗的裸體、埃及公主高貴的步輦、莎翁筆下的奧菲利亞相伴相生。由此,睡蓮這種貼水面而生、花朵小巧而豔麗的水生植物,與西方古典的浪漫一脈相承、氤氳至今。(圖7、圖8、圖9)

荷花與睡蓮不該混為一談

荷花睡蓮各不同

從景觀特徵與審美角度而言,荷花與睡蓮的區別非常明顯。並非說兩者之審美有何高下之分,而是各有其相宜的景觀意境。一旦混淆,則為不倫不類,誤導觀者。

睡蓮出水則一般不超過20公分,葉子群生,花朵較小,距離水面也很近。營造的景觀是熱烈的、蓬勃的、絢麗的,可以追想到古埃及和巴比倫的金粉輝煌的。

荷花枝葉出水可高達1米以上,隨風搖曳,香遠益清,觀之意境頓生,且能由此聯想到其背後的農業社會傳統,以及悠久的文化隱喻。荷花荷葉、乃至蓮蓬枯荷,營造的景觀是淡雅的、清高的、舒朗的、靜寂的。

在起源於印度的佛教語境中,荷花一般被稱為「蓮花」,特指荷花,與「睡蓮」毫無關係。在婆羅門教、佛教的起源地——印度北部地區的印度河和恆河流域,荷花的分佈更為廣泛,而睡蓮則在低緯度熱帶地區分佈更多。在印度婆羅門教的教義中,神是從蓮花中化生,此處蓮花即指荷花;在佛教造像中,佛腳下的蓮座使用了碩大的荷花荷葉造型,而非睡蓮。受中國唐宋以來思想文化、佛教藝術及景觀設計理念的影響,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的景觀營造和藝術創作中,也引入了荷花景觀,種蓮、食蓮、賞蓮蔚然成風,此處的「蓮」也都是荷花,而非睡蓮。在印度和泰國,荷花的地位遠高於睡蓮,至今仍是印度的國花。佛教造像傳入中國之後,更是如此,造型更加飽滿華麗,甚至脫離佛教、進入中國傳統建築制式中,成為中國傳統建築基座、欄杆柱頭的常見題材。(圖10~圖13)

荷花與睡蓮不該混為一談

圖10:斯瓦特如來坐像,7世紀,臺北故宮

荷花與睡蓮不該混為一談

圖11:印度比哈爾邦出土佛立像,10世紀,美國芝加哥藝術研究所

荷花與睡蓮不該混為一談

圖12:日本宇治三室戶寺的荷花 圖片來自景區官網

荷花與睡蓮不該混為一談

圖13:北京故宮蓮花柱頭

睡蓮荷花混植不應該

中國並非沒有原產睡蓮,但品種非常少,色彩單一、花朵小,且分佈在新疆、湖南等古代的邊遠地區,一直以來未進入觀賞花卉和園林植物的行列。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東南沿海的園林景觀中開始引入睡蓮。從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逐漸開始睡蓮新品種的獨立培育。近年開始重視中國原有野生睡蓮品種的保護和本土睡蓮新品種的培育3。

近代以來,隨著西風東漸,在廣州、上海等東南沿海以及蘇州、揚州宅園中,率先引入了歐美西方園藝中風頭正盛的睡蓮。睡蓮迅速以其花葉小巧、根系小、繁殖率高、易盆栽等特徵,在中國的景觀園林設計中逐漸引入。至20世紀80年代以後,在園林景觀修繕的大潮和本土育種的雙重因素影響下,睡蓮普遍被栽培在各種公園和古典園林、景觀中。有的代替荷花,有的則作為水生景觀植物在不同層次與荷花共同配置。

如前文所辨析,中國古典語境中,「蓮」、「蓮花」一般指的是荷花,並非睡蓮。但看慣了睡蓮的普通遊賞者、一些當代景觀設計師、甚至一些文化遺產保護者,從心理上已經認可了這樣睡蓮即「蓮」的「新傳統」。在體現明清、甚至唐宋的園林、景觀意境時,毫不猶豫地將睡蓮作為備選項。忽視二者的區別,給傳統景觀園林的意境和精神核心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比較極端的例子是,在江西九江周敦頤紀念館的愛蓮堂周圍的「愛蓮池」中,居然種的也是睡蓮。出自濂溪先生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千古名章,面對的卻是這一池五顏六色的西洋睡蓮。在北京大觀園中,鬱鬱蔥蔥的睡蓮與引起林黛玉「留的殘荷聽雨聲」的聯想4的「蓮」南轅北轍,可謂意境全失。在杭州西湖的核心景觀區域「三潭印月」內,水域內大量種植多個西洋品種的睡蓮「艾伯特」、「銀河系」、「魯比」、「紫色射線」,甚至還有霸氣的非洲王蓮,與三潭印月「我心相印」的靜謐空濛、充滿禪意的傳統景觀和氛圍非但毫不相關,而且大煞風景。在杭州西湖這樣的世界文化遺產級別的文化景觀遺產中,在水生植物配置方面若古今中外不加區分,會對文化景觀的意境、觀感造成損害,是對文化景觀核心要素之一的「特色植物」景觀的人為破壞。(圖14、圖15)

荷花與睡蓮不該混為一談

警惕外來景觀植物入侵

外來景觀植物入侵現象呈增加的趨勢,應該引起高度關注。其他典型的例子還有,來自歐洲的花色碩大豔麗的洋水仙荷蘭鬱金香、德國鳶尾,以及近年從美洲引進的再力花梭魚草等。這些生命力極其旺盛的異鄉客,迅速佔領了我國的園林景觀。其迥異的外觀特徵,對我國的傳統景觀園林意境帶來改變甚至破壞。

洋水仙是英國詩人華茲華斯筆下的「如繁星燦爛」的金色水仙,充滿了生機和欣喜。這與宋代詞人李清照筆下「清絕,愁亦絕」的玉盤金盞白水仙,品種不同,帶來的景觀效果和被賦予的文化內涵相去甚遠。中國和日本原產的鳶尾生於林間,花小而色淡,類似蘭花的清幽,與現在歐洲引進的雜交鳶尾碩大豔麗的花朵也不相同。(圖16、圖17、圖18)

荷花與睡蓮不該混為一談

與這些高大繁茂、花色豔麗的原產於熱帶或歐洲、美洲的外來景觀植物不同,主要位於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的中國原產很多意象優美、富有韻味的水生景觀植物,並在千百年來被賦予了雅緻的詩意。若善加配置、保育,足以營造原生態的、有中國傳統景觀審美情趣的特色植物景觀。可惜在越來越多的城市景觀水質提升、水體治理中,逐漸消泯,有的甚至成為珍稀瀕危植物。

綜上所述,筆者不反對在現代公園、園林設計和城市綠化中使用外觀豔麗、易於養護的外來觀賞植物和新品種。但在中國傳統的景觀園林、尤其是已列為各級文化遺產保護物件的風景景觀和古典園林中,進行植物景觀的養護和配置設計時,對於植物品種的選擇、種植方式,必須謹慎、充分考慮歷史依據。只有這樣,方能保護和延續東方特色的文化景觀的植物景觀特徵,延續其審美特徵和精神核心,從而實現對中華傳統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對東亞地區特有的東方傳統景觀審美的賡續。

​(作者系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正高階工程師。本文受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科技創新專案《亞洲文化遺產保護預研究》資助)

參考文獻:

1 陳同濱.西湖——中國山水美學的景觀審美典範.世界遺產.2011(03):24-29

2 蘇群,等.我國睡蓮研究現狀及展望.江蘇農業科學. 2019,47(21):79-83

3 李淑娟,等.中國睡蓮屬植物育種研究進展.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9,20(4):829-835

4 《紅樓夢》第四十回賈母攜眾人坐小船遊覽秋日大觀園,林黛玉見池中枯荷讚歎「留得殘荷聽雨聲」意境,為引述唐代詩人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中的名句「留得枯荷聽雨聲」。

《綠色中國》2022.8B

本文來自【綠色中國】,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

相關搜尋

夏天裡的水中女神——睡蓮
睡蓮界的「勞模」—艾肯斯
這花叫「荷花」卻不是荷花
「收藏」睡蓮的種植方法
世界睡蓮冠軍—萬維莎
扦插令箭荷花總爛根?
這一池睡蓮「醒」了!
為什麼夏天睡蓮開花少
優秀觀賞花卉-睡蓮。
水培睡蓮養護方法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