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憂草?其實就是黃花菜~


忘憂草,其實就是黃花菜。很多人可能大跌眼鏡,小文藝的玻璃心都要碎了,那麼文藝的東西怎麼可以有成為饕餮之物!而且還「黃花菜都涼了」,是什麼意思!

然而,這種草,還有一種風雅的名字:萱草。

而且,她最早就叫萱草。

那麼,萱草怎麼就能忘憂了呢?!是藥理作用嗎?的確,署名晉陶弘景的《本草注》記載:「萱草味甘,令人好戲,樂而忘憂。」又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味甘而氣微涼,卻溼利水,除熱通淋,可止渴消煩,除憂鬱寬胸膈,令人心平氣和。晚清時期著名的《醫方論》也說:「勞者,五臟積勞也。傷者,七情受傷也。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憂愁太過,忽忽不樂……萱草忘憂湯主之。」 似乎現代科學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有篇叫《萱草花治療失眠症的臨床與實驗報告》的文獻,認為此藥有鎮靜安眠作用,且少有副作用,對各種原因引起的失眠症,尤其是肝功能障礙伴有失眠者,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藥物。

但我個人感覺,這個附會的可能性相當地大。

萱草忘憂的「功效」,可能是文化的作用,而非藥理使然。

這得從最早的記述開始。《詩經·衛風·伯兮》說: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便我心痗。這裡的「諼草」即萱草。該詩應該是一位婦人思考出徵丈夫的詩篇,她在屋後種植一些萱草,以表達思念之情。每當看到這個草花,內心的憂愁就消散了。

漢代毛萇等為詩作解釋,說「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這樣一來,可以說就開了萱草忘憂的前河。晉張華《博物志》雲:「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嵇康《養生論》雲:「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看來,到了魏晉時期,萱草又名「忘憂草」已成共識。這後來影響到了醫學著述。

但是,在古代中國,萱草除了忘憂,還代表母愛,堪稱中國的「母親花」。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還得從《詩經》說起。

《詩經·衛風·伯兮》本來應該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詩篇。但是其中說「言樹之背」,背,被解釋為北堂。北堂指母親住的北房,北堂即代表母親之意。比如孟郊有《遊子詩》:「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見萱草花」。因此,古代又稱母親居室為萱堂;母親的生日稱萱辰;萱親也成為母親的別稱。古詩文中這樣的例子不少。當然,母親思念兒子,種花解憂,也解釋得通。

另外,與此相關的,萱草又名「宜男草」,大意是女性吃了以後可能會生男孩兒。這也是從《詩經》裡附會出來的。周處《風土記》即說:「宜男,草也,高六尺,花如蓮。懷姙人帶佩,必生男。」而此前,曹植也寫過《宜男花頌》,其雲:「草號宜男,既曄且貞。」這「宜男」,就是萱草。唐玄宗時,興慶宮中栽種了多種萱草,傳說有人作詩云:「清萱到處碧鬖鬖,興慶宮前色倍含;借問皇家何種此?太平天子要宜男。」語含譏諷,可能是為壽王李瑁或太子李亨鳴不平吧。

萱草又叫健腦菜,顧名思義,食之可補腦,恐怕是無稽之談了。

萱草晒乾後,就是黃花菜,也有叫金針菜的,比如在廣東。

相關搜尋

藍雪花、葉片黃花量少?
夏季家中養黃花美人蕉
網上售賣一枝黃花?
否則根爛葉黃花脫落
就是秋日最美的詩詞
開出黃花價值高
地黃花又叫蜜罐
留著就是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