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mo植物識別

印度發現福壽螺「剋星」,每年吃掉20億福壽螺,能引入我國嗎?


福壽螺和小龍蝦一樣都是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不同的是小龍蝦在我國需要靠大規模的養殖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而福壽螺同樣也是因為食用引入的物種,如今卻在我國許多地方氾濫成災。

除了我國外,福壽螺在美國、印度、東南亞地區多個國家都已經有非自然分佈了,但不同的是在大多數國家福壽螺依然在野生環境下威脅著本土的動植物,而在印度,福壽螺卻栽了個大跟頭,因為印度發現了福壽螺的剋星,一年就能消滅掉幾十億只,而這個剋星不是別的,正是印度人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外來物種,為何福壽螺能在「吃貨」眾多的我國氾濫,卻在印度栽了跟頭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原因。

福壽螺為何在我國能氾濫成災?

福壽螺是原產南美洲的一種淡水螺,屬於蘋果螺科下的軟體動物,它們原本安靜地生活在南美洲的河流、湖泊以及水庫中,與我國沒有任何的交集,直到1979年,這一年一位在阿根廷的黃姓女華僑從阿根廷帶回來了一盒福壽螺的卵(中國臺灣),沒想到這些卵大部分都成功的孵化,之後,它被冠以「金寶螺」的名字正式在臺灣推廣養殖。

當然,福壽螺能夠在我國臺灣地區率先推廣是有三方面原因的:

第一,我國本身就食用螺類的飲食習慣,所以大眾對福壽螺的接受度很高;

第二,物以稀為貴,正是因為這樣在福壽螺剛進入臺灣時,一個福壽螺曾經賣到過183元(800臺幣);

第三,福壽螺的個體大,福壽螺是一種大型的螺類,它有著約7釐米以上的直徑以及平均6釐米左右的高度,比我國本土的淡水螺類(主要是田螺)大了好多倍,個體大就意味著螺肉多。

福壽螺到達我國臺灣兩年後,廣東率先從臺灣引入了福壽螺,福壽螺正式在我國內地吹響了進攻的號角,再加上內地本身對螺類的需求量就很大,如此大的福壽螺很快就成為了政府扶持的養殖專案。

但是,就在我國內地加大力度推廣養殖福壽螺時,臺灣卻傳來了不好的訊息,因為福壽螺生存和適應能力強,繁殖速度又快(一年繁殖兩次,一共可產下20-30個卵塊,一個卵塊中約有10-300個卵,也就是說一隻福壽螺一年就能產下200-9000個後代)

所以,在臺灣福壽螺很快就進入了稻田,作為一種雜食性的螺類,福壽螺是不挑食的,因此很快稻田裡的水稻就遭了殃,此時福壽螺從「金寶螺」變成了「夭壽螺」,而福壽螺也在臺灣氾濫成災。

到了內地後,福壽螺也表現出了強大的適應能力,在繁殖能力的加持下,福壽螺的數量開始急劇增加。在起初,這是件好事,因為它本身就是以食用螺被引入的,甚至在21世紀初,福壽螺還在北京等大城市成為了與小龍蝦和香辣蟹其名的「夜宵之王」。

但是,隨著福壽螺在內地的推廣,事情出現了,2006年年底,北京發生了一次廣州管圓線蟲感染事件,有數十人被感染,甚至有感染者出現了大腦受損的情況,而引發這次感染事件的罪魁禍首就是福壽螺。

除了北京的這次事件外,全國多個地方也陸續地出現了食用福壽螺感染寄生蟲的案例,一時間,人們開始「談螺色變」,再加上福壽螺的口感也不出眾,所以逐漸的人們開始「拋棄」福壽螺,以至於養殖的福壽螺逐漸的進入到農田中,氾濫成災。

因此,福壽螺進入我國是以食用螺的身份,因為它個頭大(肉多)、養殖難度低(適應能力 強以及繁殖能力快等特點,而它之所以被「拋棄」是因為它在我國導致了多起寄生蟲感染事件,而且淡水螺本身需求量雖然大,但是也是季節性的,再加上它的口感也不出眾,最終讓人們逐漸的遠離,最後它們才氾濫成災的。

福壽螺為何在印度「栽了跟頭」?

福壽螺之所以在印度栽了跟頭主要原因是它在印度的接受度非常的高,是印度主要的食用淡水螺,而且它沒有在印度氾濫成災的原因是市場需求大,要靠人工養殖才能滿足需求,這一點與小龍蝦在我國是一樣的。

那麼問題來了,難道印度人就不怕寄生蟲嗎?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看一下福壽螺是如何在印度栽的跟頭。

第一:寄生蟲是可以被殺死的。其實不僅僅是福壽螺,寄生蟲中淡水螺類中是廣泛存在的,比如我們常吃的田螺中也有很多寄生蟲,螺螄(方田螺)中的管圓線蟲甚至比福壽螺還要多,但是,這些寄生蟲其實都是能夠通過高溫烹飪的方式殺死的。

而福壽螺之所以在我國引發了多起寄生蟲感染,是因為福壽螺如果烹飪時間過長,其肉質很硬,而一些商家為了讓福壽螺口感比較好,烹煮的時間較短,並沒有完全的殺死這些寄生蟲最終導致了寄生蟲感染。

印度人在吃福壽螺時就非常注意這一點,他們會先將福壽螺洗乾淨,然後放入清水中煮個十幾二十分鐘,然後將福壽螺撈出來,再將螺肉取出來,之後再起鍋燒油放入佐料,繼續的烹煮,最後再放入靈魂的咖哩,才出鍋。

較長的烹飪時間,已經將福壽螺裡的寄生蟲殺死,所以,印度人吃了就沒事了,這其實是因為印度人犧牲了福壽螺的口感,得來的安全。

第二:不挑食。雖然我國的吃貨眾多,但是我們上下五千多年的烹飪文化讓吃貨們的嘴巴非常挑剔,這讓烹飪時間一長就變得難嚼的福壽螺逐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而印度人就不同了,他們原本的飲食文化中,豬肉、牛肉等常規肉食就吃得很少,所以這些都是來自於水中的蛋白質來源,他們是從不挑剔的。給大家舉個例子,清道夫在我國區域性也已經氾濫了,而這可是讓吃貨們望而卻步的存在,但是在印度,清道夫非常的受歡迎,他們只是簡單的將清道夫開膛破肚清理乾淨,然後撒上孜然辣椒麵,就是一道美食。

既然肉少、肉質柴、腥味重的清道夫都能在印度成為一道美食,就更不用說加了咖哩的福壽螺了,事實上,除了福壽螺外,讓我國吃貨們瑟瑟發抖的非洲大蝸牛,在印度依然是一道受歡迎的美食。

總結一下

福壽螺在我國如今是「談之色變」的存在,但很多人不知道它們在過去還有過輝煌的歷史,只是一些商家為了追求口感將烹飪時間縮短,才給了寄生蟲存活的機會,而在印度,福壽螺的剋星就是印度人,他們放棄了口感,換來了寄生蟲的消失,所以,目前在印度,福壽螺基本上還在人為的養殖下,並未造成氾濫成災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