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封建社會中人口一直不足倆億,為什麼還會長時間吃不飽飯?
答案
大多數時期是吃不飽的。
原因很多。
一、土地兼併
王朝初期,貴族地主因為戰爭死亡逃亡,土地大量拋荒,新的中央政權會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比如,西漢政權就一直鼓吹一夫轄五口治百畝,在這樣的局面下,農民繳納稅糧後能勉強溫飽。
王朝中期,新晉貴族與世家開始膨脹,大量兼併土地,大批農民破產,當然就吃不飽。到王朝後期,農民被迫承擔更多賦稅,只能逃亡或者賣身,自然更吃不飽。
二、農業產出不足
非現代農業時期,受困於種子、肥料、生產技術限制,農業產出嚴重不足。比如清代太湖流域是歷史上畝產最高的,兩季稻穀650斤。但剔除種子、肥料、人工、耕牛、田稅、借款及利息後,畝均剩餘最多250斤,十畝也才2500斤糧食,5口之家的吃穿用度顯然就是非常緊張的,還沒有計算攤派。
而大多數地區遠達不到畝產650斤。成都平原平均400多斤,南方山區和北方上等地大約300斤,陝西山西等山區則只100斤出頭。農民辛苦一年能收穫的淨糧只三五百斤,全家得新增大量糠麩野菜才能勉強果腹。
所以,北宋之後中國整體處於饑荒時代。主要是人口增長,水土流失嚴重,小冰河時代造成的。真正吃飽飯,應是土地承包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