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的定植修剪及栽培管理技術有哪些?
答案
修剪要點
在定植前,苗木必須經過修剪,其主要目的是減少水分的散發,保證樹勢平衡以保證樹木成活。修剪時其修剪量依不同樹種要求而有所不同,一般對常綠針葉樹及用於植籬的灌木不多剪,只剪去枯病枝、受傷枝即可。
對於較大的落葉喬木,尤其是生長勢較強,容易抽出新枝的樹木可進行強修剪,樹冠可剪去1/2以上。這樣可減輕根系負擔,維持樹木體內水分平衡,也使得樹木栽後穩定,不致招風搖動。
對於花灌木及生長較慢的樹木可進行疏枝,短截去全部葉或部分葉,去除枯病枝、過密枝,
對於過長的枝條可剪1/3~1/2。修剪時要注意分枝點的高度。
灌木的修剪要保持其自然樹形,短截時應保持外低內高。同時要對根系進行適當修剪,主要是將斷根、劈裂根、病蟲根和過長的根剪去。修剪時剪口應平而光滑,並及時塗抹防腐劑以防過分蒸發、乾旱、凍傷及病蟲危害。
種植技術
1、做好綠化規劃設計,苗木、施工和養護管理符合設計圖紙和施工方案要求。
2、苗木應隨起隨種,一般常綠樹種在2-5月種植,落葉樹種在11-4月種植,以2-3月為主。常綠樹或中大規格落葉樹應帶土球移栽,以減少根系損害,影響苗木生長和成活率。
3、種植穴規格,應視土質情況和樹木根系土球大小而定。一般規定:樹穴直徑和深度,應較根系和土球直徑加大15-20cm,深度加10-15cm。如遇土質不好,需進行客土或採取施肥措施的應適當加大穴規格。
4、栽植:首先在穴底部放肥料如:腐蝕羊欄肥、豬糞、菜餅或化肥等,然後與土壤混合均勻,再灑一層8至10釐米厚的表層土使糞肥與苗木根系隔離開。將苗木放置在穴的中央,使根系自然合理分佈。接著培土,先放表層土,再放下層土(生土層)。培土時將苗扶正,培好土後將苗木輕輕提起2至5釐米,使根系自然舒展,與土壤緊密結合,後加土踏實。
5、打圍:圍的高度以20釐米左右為宜,拍實圍的外圍泥土,以防漏水。一般做成碗口形。
6、澆水:水要澆足、澆透。可用河水、自來水,不宜用被汙染的水源。新植樹木栽後24小時內澆第1遍水,3日內澆第2遍水,10日內澆上第3遍水,此3次水量要大,應澆透,以後轉入後期養護。每次澆水後均應整堰、堵漏、培土、扶直樹幹。
7、鋪地膜或稻草:對不宜成活的苗木,可在其樹幹周圍鋪地膜或稻草,以減少地面水分蒸發,防止土壤板結,提高地溫,促使苗木生根發芽。
【雲種養APP—匯聚全國農技專家為你免費服務,點選「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