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宋朝人的頂級「網紅」花卉
<body>
周敏
每年春節前,家中照例會買幾球水仙。這花好養,只需要用一個淺鉢把球莖放進去,時不時換換水,一個月左右就會開花,既應景,又適合懶人。
水仙花很美,我也很喜歡它的香氣,清幽溫婉。每年開花以後,我每天都會特意湊近聞幾次。媽媽只要看見了都會說,「小心,有毒!」其實,有毒的只是它的鱗莖,花是沒毒的。

水仙,學名: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石蒜科水仙屬,多年生草本。 本文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為作者周敏 圖
但總的來說,水仙不算我特別偏愛的花。我很清楚原因:從植物學的角度來說,它的結構太簡單了,一覽無遺。而我更喜歡的,卻是曲徑通幽——向來是那種結構精巧又複雜、充分展現了進化之美的植物最得我歡心,因此,往往是不起眼的小野花更能撩撥起我的興奮感。

水仙,過年少不了的花卉。
水仙來自美女輩出的石蒜科,像園藝上常見的君子蘭、朱頂紅、水鬼蕉,城市綠化常用的蔥蘭與韭蘭等,都是這一科的。它們都有著六裂的花被與六枚雄蕊,子房下位(即子房位於花冠之下,這是區別花型跟它們非常相似的百合科的核心特徵),以及帶狀扁平的葉子。
水仙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花中心有一個金黃色的淺杯,長不及花冠裂片的一半,上緣整齊。這在植物學上稱為副花冠,單瓣品種的水仙有個別名叫「金盞銀盤」,非常形象。另外,水仙也有重瓣的品種,叫做玉玲瓏。

傘形花序,每序有花數朵,花梗長短不一

花高腳碟形,花冠6裂,白色副花冠金黃色,似小杯
但今年有點不同,我對水仙產生了比較特別的興趣。我發現在古代,水仙、蠟梅(或梅花)以及南天竹的紅果,幾乎是歲朝清供的欽定組合。古人稱大年初一為「歲朝」,意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在這一天,文人雅士們通常會以瓶花清供的形式慶賀新年,或是以這個主題來繪畫。歲朝畫作成了一個歷史悠久的繪畫主題,很多有名的畫家都畫過。
之所以選這三種,汪曾祺先生在《歲朝清供》一文裡有提到:「水仙、臘梅、天竹,是取其顏色鮮麗。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
換言之,活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的水仙,比眼前的水仙真花更吸引我。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想,大概是因為所謂的歲朝清供,展示了一種在當今時代幾乎已經失傳的中國式精緻美學,一種風雅,一種生活的儀式感吧。

清代陳書,《歲朝麗景圖》

清代陳枚,《歲兆圖》
從這個「小門」拐進去,我才發現,水仙在中國歷史上享有非同一般的地位,而且很巧,它成為頂級網紅的年代,也是宋朝:「水仙是外來物種,真正引起人們關注是北宋熙寧、元豐年間的事......兩個多世紀,水仙幾乎走完了其他花卉數百乃至上千年的歷程,最終達到了與梅花等‘歲寒之友’齊名並譽的地位。」
在過去這一年的植物生活裡,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現,很多植物,不管是我國原生的,還是外來的物種,都是在兩宋時代才忽然聲名大噪。對此,我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宋人,到底有著怎樣不同的審美情趣呢?
我在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程傑教授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宋代社會的平民化,精英階層的士大夫化和意識形態的道德理性化,使宋代文化迥異於漢唐之世的氣勢凌越、色彩豔麗,展現出一種氣質平靜、格調淡雅的時代風格。反映在具體的花卉品種選擇上,宋人更為欣賞那些村居平常、色彩素雅、氣味清香、習性特別的花卉。宋人對梅花的推崇廣為人知,而蠟梅、山礬、荼、木犀( 桂花)、瑞香、素馨這類新興的花卉,更以山野原生的姿態、素淡芬芳的氣韻、凌寒蕭然的品格適應了宋人清貞雅逸的情趣需求。這是水仙在宋代一經發現就迅速竄紅,備受推崇的主要原因。」(《論宋代水仙花事及其文化奠基意義》,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7年12月)
這些花開的時候,春天就不遠了!分享6種早春花卉,看你見過幾種

水仙在宋代一經發現就迅速竄紅,被賦予了凌雪傲霜的高操氣節。
所以毫不意外,以黃庭堅、楊萬里為首的宋代詩人們寫了大量吟詠水仙的詩詞。但看過以後,我有種感覺:一寫到水仙,來來去去無非是「冰肌玉骨」、「凌波仙子」之類,略欠新意。更有以朱熹為首的理學家們,非要把它往大義凜然的「人設」上推,一首《賦水仙花》,又是「高操摧冰霜」,又是「詎識懷貞剛」——這種柔弱的草本植物,被賦予了過多過重的道德象徵,有點過了。至此,我終於理解為啥一位朋友總說宋代是「扭捏宋」了。
倒是有一位不甚出名的宋代詩人宋伯仁寫了一首《山下》,我挺喜歡的: 「山下六七裡,山前八九家。家家清到骨,只賣水仙花。」至少,如實地記錄下了水仙在宋朝時盛行到了什麼程度。
民國時期著名園藝家黃嶽淵、黃德鄰父子合著的《花經》,其對水仙的描述僅寥寥數十字,最得我心:「水仙臘蕊素瓣,冷豔幽香;於歲暮天寒,花事岑寂之際;盛以磁鉢,滿貯清水,下佐文石;供諸明窗之前,淨幾之上;芬芳撲鼻,清致入畫;僅此一叢,點綴歲朝,大為生色也。」——既簡潔,又經典,最重要的是,不扭曲。

臘蕊素瓣,冷豔幽香
今年的水仙是元旦節買的,當時花店裡的種球有三個品級:分別是5元、10元與15元一個。我問店家:10元的與5元的,看上去沒多大區別啊?老闆答:「品質不同。我這些都是從漳州進的貨,越貴的花莖越多。」這位老闆很誠實。最後我買的是中品級的,平均一個鱗莖有五六根花葶,數了一下,每一株都開出了三十多朵花。
據相關資料介紹,自清代乾隆朝以後,福建漳州就已成了我國水仙種植的主要產地。從光緒年間開始,漳州水仙不僅行銷國內,還出口遠銷至美國、加拿大等海外地區。花友驕傲地告訴我,水仙是「我們漳州三寶之一」,我問她其他兩寶是什麼?答:「八寶印泥和片仔癀。」

漳州水仙最著名
我養水仙很佛系,基本上只是換換水。後來看到不少古籍上都說,水仙適合用鹽水養,每次換水時就順手加一小勺鹽。但今年的水仙葉子長得太高了,真有點像蒜苗;也因為個頭高,開花後很愛倒伏。我在網上查了下花友們的經驗,總結要點如下:一,開花前要多晒太陽,不然葉子很容易徒長,但開花後則要移至陰涼處。二,晝夜溫差要大,才有利於花芽分化,所以夜晚可以挪到室外放著。三,直接買矮壯素,控制葉子長高。我準備明年再試試。

養水仙也是門技術活,要控制葉子高度及防倒伏
水仙雖然是多年生植物,但我看很多花友都說,想要它第二年復花很困難。這大概跟水仙的老家在溫暖溼潤的地中海地區有關,所以,也是氣候最接近的福建、浙江沿海地區最適合它的生長。在世界範圍內,水仙也僅分佈於中國、日本、朝鮮等亞洲國家的濱海溫暖溼潤地區。
關於水仙的身世,以前一直有爭議,但如今最新的植物分子學研究已證實,中國人特別熱愛的這種水仙是法國水仙的變種,在唐代作為貢品由西域使者傳入我國。只是它太契合中國氣質了,不僅成為從古至今中國人過年必不可少的花,還當選了「中國十大傳統名花」,常常讓人忘記,原來它也是個外來戶。

溫暖溼潤的氣候最適合水仙生長
春節前後的花市上,除了水仙,還常見它的同屬近親黃水仙(Narcissus pseudonarcissus),也叫洋水仙或喇叭水仙,原產歐洲。水仙屬的屬名Narcissus,就是希臘神話中自戀至極溺水而死的美少年納喀索斯。
很容易將這兩種水仙區分開來:洋水仙花更大,色更豔。它的副花冠呈喇叭形,與花冠近等長,先端皺褶如裙狀淺裂。最常見的是黃色,但園藝品種的花冠與副花冠有白、橘、紅、黃等各種組合。另外,兩種水仙的花序也不同:洋水仙單花頂生,中國水仙則是傘形花序,花葶自葉叢抽出,每葶有花數朵,花梗長短不一。

洋水仙,單花頂生,副花冠喇叭形,與花冠近等長。
很多科普文章都說,洋水仙無香。但我買這種明顯是香的,在花店門口的洋水仙叢中,我看到很多忙碌不停的蜜蜂,湊近一聞,香氣濃膩而略悶,實不及中國水仙之清幽耐聞。這正是東西方審美的明顯不同:東方之美,重神韻而輕色相;西方之美,視覺衝擊總佔第一位的。
責任編輯:王昱
校對:張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