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菜養花好處多:研究發現園藝能夠降低癌症和慢性病風險
不健康飲食、缺乏體育活動和與社會脫節是非傳染性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重要可改變風險因素,可通過基於自然的社群干預措施加以緩解。
2023年1月,科羅拉多大學博德分校Jill Litt團隊在Lancet Planetary Health(IF=29)線上發表題為「Effects of a community gardening intervention on diet, physical activity, and anthropometry outcomes in the USA (CAPS): an observer-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進行了一項觀察者盲隨機對照試驗,探究社群園藝干預對飲食、身體活動和人體測量結果的影響(CAPS)。該研究對493名成年人進行了篩查,291人完成了基線測量,並被隨機分配到干預組或對照組。
羊糞和蘑菇泥基質栽培,對陽光玫瑰葡萄的生長及品質有哪些影響?
該研究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參與社群園藝活動顯著改變了對纖維攝入量和中等至劇烈體育活動的主要結果的反應模式。此外,社群園藝的隨機化減少了感知壓力和焦慮的次要結果。這些壓力和焦慮的關鍵行為和經歷與預防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有關。總之,該研究結果表明社群園藝可以提供一種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為不同人群提供服務,以改善福祉和非傳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重要行為風險因素。

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美國癌症協會、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世界心臟聯合會和其他組織報告稱,除了吸菸,導致慢性疾病的主要可改變風險因素包括不良飲食(包括水果、蔬菜和纖維攝入量低)和缺乏體育活動。
社群園藝是一種有前途的基於自然的生活方式干預,可能促進積極、健康和參與社交的生活,減少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社群園藝可以是一種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影響與個人行為相互作用的情感、社會和環境因素。社群園藝是人們集體園藝的地方。社群園藝活動還為健康飲食和積極活動提供了結構性的機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遠離日常壓力的避難所,並提供了一種加強生態聯絡的方式,從而成為「心靈的場所」。整體社群園藝干預的組成部分包括接近自然,獲得種植、消費和分享食物的工具,戶外體育活動的機會,對園藝有共同興趣的鄰居的網路工作,以及促進認知刺激和培養有意義的體驗的活動。因此,社群園藝可以作為多成分干預措施,減少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並促進全世界的福祉。

通過基線測量的分數預測感知壓力(PSS-10)和普遍焦慮(GAD7)的差異(圖源自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
儘管定性和觀察性證據表明,社群園藝對社會心理結果和水果和蔬菜攝入量有積極影響,大多數這些研究既沒有解決選擇偏差,也沒有調整混雜因素。據報道,迄今為止已經發表了三個關於成年人園藝的隨機對照試驗,其中考慮的是家庭花園,而不是社群花園。一項以家庭為基礎的園藝試驗顯示,成年癌症倖存者的水果和蔬菜攝入量有所改善。另一項以家庭為基礎的園藝試驗改善了坦尚尼亞婦女的飲食和糧食安全。一項以家庭為基礎的園藝試驗正在美國懷俄明州風河印第安人保護區的美國土著家庭中進行,BMI是主要結果。社群啟用預防研究(CAPS)旨在研究社群花園對不同年齡、種族和社會經濟地位的成年人的健康行為和心理社會結果的影響。主要結果包括飲食、體育活動和人體測量,次要結果為感知壓力和焦慮。
新型冠狀病毒能在蔬菜水果上存活嗎?買回來的蔬菜水果怎麼消毒?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發現參與丹佛的社群園藝隨著時間的推移顯著改變了纖維攝入量和中度至劇烈體育活動的主要結局的反應模式。此外,隨機分配到社群園藝減少了感知壓力和焦慮的次要結局,而那些以較高壓力或焦慮開始試驗的人則減少了更多。這些壓力和焦慮的關鍵行為和經歷與預防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有關。該研究發現,對水果和蔬菜聯合攝入量、健康飲食指數、久坐時間、BMI和腰圍的主要結局沒有顯著的干預時間互動作用。這項隨機對照試驗加強了社群園藝作為一種基於自然的綜合多成分社會干預的證據,可以改善一些健康行為,減少多樣化城市人口中的感知壓力和焦慮。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S2542-5196(22)00303-5
文章來源於【i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