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國外氾濫成災的植物,入侵我國後被做成鹹菜「吃絕」
物種入侵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近幾十年來,我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外來物種,小龍蝦和牛蛙是其中著名的例子,如今它們已經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
然而,與動物不同,入侵到我國的許多植物沒有受到良好對待,比如農村常見的水葫蘆和加拿大的一枝黃花,它們原本也是外來物種。然而,由於它們生存和繁殖能力太強,沒有太多利用價值,還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破壞,如今受到了很多農民的嫌棄。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一旦外來植物入侵我國,就會迅速蔓延,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然而,也存在例外情況。有一種在國外氾濫的植物,到了我國後卻沒有那麼可怕,甚至需要人工種植來供應。
這種植物的學名叫做「菊芋」,在17世紀被德國人帶到中國,就氾濫了,它開花的時候,遠看上去和菊花特別像,所以才有了菊芋的名字,不過由於菊芋的根莖長得十分像生薑,又是從國外來的物種,很多農民又把它叫做「洋姜」或者「鬼子姜」。
雖然很多農民朋友不瞭解,但是洋姜在國外氾濫成災的說法卻是一點也不假,在英國、美國和德國等國家,洋姜氾濫成災,年復一年,農民很難將其徹底根除,就連加拿大等國家也受到了洋姜的困擾。
和大多數入侵物種一樣,菊芋的生命力很頑強,繁殖和蔓延起來也十分迅速,這主要與它的根莖有關。菊芋的根莖長在地下,並且會不斷地向四周擴張,所以幾顆菊芋的種子就很容易發展成一大片,而且它的地下莖很難清理乾淨,種植一次,你可能需要花幾年或者好多年的時間才能將它徹底的剷除。
同時它還會大量消耗土地的養分,有菊芋生長的區域,導致其它種類的農作物很難有好的長勢,因此在國外一些地少人稀的地方,經常有菊芋氾濫成災的現象,而且很難控制。
不過自從到了中國以後,洋姜的價值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發現。在中國,洋姜已經有幾百年的種植歷史了。作為食物,洋姜有清脆爽口的特點,尤其適合製作泡菜和下飯菜。多餘的洋姜甚至可以用來餵豬,充當一種優質的飼料。
為了防止洋姜過度氾濫,我國農民通常將它種植在不易向四周擴張的地方。以前,村裡的農民一般會將洋姜種植在兩塊田地中間的田壁上的一些緩坡上,而且種植的數量相對較少,只種足夠家庭食用的量。
由於洋姜受到大家的歡迎,市場對它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如今,市場上的洋姜主要依賴人工種植。很多地方已經發展出了大規模的人工種植方式。農民種植出來的洋姜,一般能賣到3元一斤。與普通莊稼相比,洋姜的產量也算不低。
最重要的是,洋姜的種植省去了農民留種和播種的麻煩。播種一次,至少能夠管3年,甚至可能永遠不會絕種。正是因為這一點,有的農民通過種植洋姜發了財。然而也正因如此,農民在種植洋姜之前需要慎重考慮,很可能之後要花好幾年才能將其徹底剷除。
這種根莖像生薑,開花像菊花的植物,只要種植一次,不要全部挖光光,留幾個洋姜在地裡,就能年年收穫了,而且一年四季吃不完,做成泡菜兩年也不會壞掉。這讓人不難理解洋姜為什麼會在農村如此受歡迎了。
洋姜的產量豐富、耐儲藏,讓它成為了農民們的寶貝。其實,我也嘗試過洋姜,覺得它確實美味。它不僅口感爽脆,而且有一種獨特的香味,做成鹹菜更是很好的下飯菜。
然而,面對洋姜這樣的入侵植物,我覺得不能一味地排斥,它們可能被稱為「入侵植物」,但事實上它們也有自己的生存和繁衍的法則。我們可以通過深入研究,找到更加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讓它在不對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的前提下發揮更大的價值。
6種「入侵植物」,危害極大,見到就連根拔起,留著就會搞「破壞」!
總的來說,洋姜作為一種美味食材,確實受到了人們的歡迎。然而,我們也應該在享受它的美味的同時,對它進行適當的管理和控制,以確保生態平衡和農作物的安全。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和共同的努力,我們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植物,發揮它們的價值,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