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園藝療法 感受康養花園


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壓力撲面而來,情緒和身體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園藝療法受到更多人的關注。疫情的到來,讓更多人開始重視身心健康,親近自然的想法愈加強烈。

走近園藝療法 感受康養花園

△公眾參與園藝活動(四葉草堂供圖)

近日,在虹越直播間,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系博士陳冰晶分享了園藝療法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以及康養花園的營建與案例。

陳冰晶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植物景觀與園藝療法,具有多年景觀設計與植物造景實踐經驗,曾主持設計北京植物園感知花園等景觀專案。


01/

園藝療法理論假說


據陳冰晶介紹,園藝療法是指身心健康需要改善的人群,在園藝療法師的指導下,通過以植物為主體的自然要素進行相關活動,在生理、心理、精神、社會等方面達到與維持健康狀態的一種輔助療法。

廣義的園藝療法,適用物件可擴充套件到一般人群,作用媒介擴充套件到植物以外的諸如土壤、水體、岩石等自然要素,包括或者涉及花藝療法、盆景療法、芳香療法、花園療法、森林康養等療法。

走近園藝療法 感受康養花園

△杭州善賢社群花園(張藝瑤供圖)

陳冰晶分享了三個不同學者提出的園藝療法理論假說,分別為親生物假說、注意力恢復理論和應激恢復理論。通過這些假說,能夠更加清晰地瞭解園藝療法。

親生物假說表明,人類具有喜歡自然生命體的內在傾向,這種傾向與進化過程有關。

注意力恢復理論中提到環境偏好矩陣的四個因子,包括一致性、易讀性、複雜性和神祕性。具體來講,就是要讓環境和諧有序,讓使用者能安全輕鬆進行探索而不會迷路,並且有引起人興趣的事物,和鼓勵深入探索獲取的更多資訊。

應激恢復理論的觀點是,城市環境中資訊過載,導致城市人常處於應激狀態,觀看自然環境可迅速緩解應激,降低消極情緒喚醒,並引發積極情緒,幫助恢復認知功能。

走近園藝療法 感受康養花園

△親子家庭與園藝(賈琪供圖)

影響使用者的初始情感,有一系列環境特徵,如複雜性、結構性特徵、焦點性、深度、地面肌理、彎折的遠景、水體等。陳冰晶特別提到,人們具有親水性,水體能夠讓各個感官得到放鬆。

走近園藝療法 感受康養花園

02/

康養花園的營造


康養花園作為提供園藝療養活動的特殊空間,需要格外注重場地選擇和規劃設計。

據陳冰晶介紹,對於營造康養花園,首先要注意場所的選擇和概念規劃,再進行整理的空間佈局,最後細化標識設計、種植設計和細部要素等。

選址應優先考慮在社群中心區域,可見性與可達性高的位置。充分考慮到老人和小孩和行動不便者,照顧到使用者的需求,可結合社群公共服務建築,如靠近衛生間等設施。

走近園藝療法 感受康養花園

場地的地勢應儘量平坦,遠離車行道和喧鬧的遊樂設施,營造相對安靜的環境。

環境應光照充足,通風良好,利於植物生長,適當側方遮陰,便於打造能讓使用者動手照顧植物的園藝空間,方便開展園藝活動。

在概念規劃方面,可通過不同的主題和種植形式呈現。如色彩園、蔬果園、玫瑰園、香草園等主題,和盆栽式、田園式、容器式、花池式等種植形式。

走近園藝療法 感受康養花園


走近園藝療法 感受康養花園

此外,通行空間要素、活動空間要素、靜觀空間要素等在設計時需要特別注意,陳冰晶給出建議:

●道路、無障礙坡道、扶手等設計,應充分考慮使用者的需求。座椅旁建議預留柺杖輪椅放置點,方便老人和親子家庭;

●扶手要針對不同人群設計合適的高度,可做雙層扶手;

●操作檯、水源、種植床等合理設計,方便觀賞植物和開展園藝活動;

●廊亭、涼亭的設計應考慮到避雨的因素,大小能容納10至12個人左右;

●考慮到花園功能和使用者的年齡,建議使用淺色材質鋪裝,不建議做汀步。

陳冰晶對北京植物園感知花園、新加坡國立大學社群花園、芝加哥植物園園藝療養園、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植物園及拉古納杭達醫院與康復中心進行了案例講解。

走近園藝療法 感受康養花園

△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植物園(來源網路)

她表示,無論是改造專案還是新建專案,康養花園要結合使用者的特徵和需求,利用現有條件,創造安全有活力的場地,關注軟質景觀和後期維護,讓感官放鬆,達到療愈效果。

走近園藝療法 感受康養花園

關於更多園藝療法的資訊,陳冰晶推薦了幾本書:《園藝療法概論》《走進園藝治療的世界》《綠色療愈力》。

(本報記者郭馨怡撰稿)

宣告:本文版權歸屬《中國花卉報》社,未經許可不得隨意轉載、篡改,違者追究法律責任。若需轉載,請提前與本號聯絡。

相關搜尋

可以用到哪些園藝植物?
不如弄一個漿果小花園
造一座自己的個性花園
打造美麗花園的祕訣
一盆便能感受芬芳!
要採取飢餓療法
想做一個小花園
花園植物小百科
花香也有療法
打造夢幻花園